“獵鷹之鄉(xiāng)”和馴鷹人


發(fā)布時間:2014年12月18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區(qū) 作者: 阿威0007 阿威0007 

標簽: 阿合奇縣   世事雜談   紀實照片   

藍天下,最機警、勇猛、強悍、聰慧的是雄鷹。這種品德就是柯爾克孜人的內在精神。所以,生活在高原上的英雄民族,以鷹為伴,獵鷹稱為柯爾克孜族牧民的家庭一員。新疆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xiāng)被稱為中國“獵鷹之鄉(xiāng)”。全鄉(xiāng)400多戶牧民,幾乎都會訓鷹捕獵。自從鷹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后他們便為家里的獵鷹登記了“戶口”,政府還發(fā)放了100個馴養(yǎng)證,又專門挑選了10位至少是延續(xù)6代的訓鷹傳人,每月發(fā)放適當的津貼,由他們負責定期檢查訓鷹情況和獵鷹的生存環(huán)境。

生活在高原上的英雄民族,以鷹為伴,獵鷹稱為柯爾克孜族牧民的家庭一員。
藍天下,機警、勇猛、強悍、聰慧的雄鷹。

利用這一獨特的資源,馴鷹人向人們展示從遠處召喚獵鷹,從高處放鷹捕食等狩獵技能,讓外界了解馴鷹人的裝備、文化和柯爾克孜族的民俗民情。而今,農牧區(qū)經濟得以發(fā)展,農牧民生活逐漸走向富裕,隨之而來的是農牧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的增長。阿合奇縣因勢利導,在蘇木塔什鄉(xiāng)舉辦獵鷹文化節(jié)旅游推介會,這時弘揚民族文化,創(chuàng)建柯爾克孜族文化品牌的一個舉措。

通過獵鷹文化節(jié)的舉辦,將進一步調動各族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這對提升阿合奇縣的文化的軟實力,擴大阿合奇縣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起到積極的拖動作用。

獵鷹文化節(jié)上,人們對神奇而神秘的馴鷹人有了一個生動而直觀的體驗。


柯爾克孜族牧民素有養(yǎng)鷹的傳統(tǒng),從野外抓來的幼鷹進行馴養(yǎng),他們通常只誘捕幼鷹,2到3歲最佳,否則馴化難度大,到鷹7到8歲時放歸。

馴鷹人必須與鷹有著默契的感情交流,要不斷地對鷹說話,讓主人的聲音印在它的腦子里。馴鷹人每日通過幾十遍地對鷹的撫摸,使鷹熟悉主人的氣味,等它長大后,鷹就能識別出主人并只聽主人的號令了。

馴鷹人必須與鷹有著默契的感情交流,要不斷地對鷹說話,讓主人的聲音印在它的腦子里。

訓鷹的第一步,是先用蘆葦管往鷹的嘴里灌水,灌飽后,再把蘆葦花打碎,用水和成團,塞進鷹的嘴里,給它洗胃,這樣重復多次,徹底把鷹胃里的野味洗干凈。

訓鷹的一個關鍵步驟,是“熬鷹”,以消除鷹的野性。方法是蒙上鷹眼,把它放在一根橫吊在空中的木棍上,來回晃動木棍,使鷹無法穩(wěn)定站立,如此連續(xù)5個晝夜至7個晝夜不睡覺,消損鷹的兇狂,根除它的野性。同時增進鷹與人之間的親近感,讓鷹逐漸適應馴鷹人,馴服于主人。

“熬鷹”過后還要“養(yǎng)鷹”。養(yǎng)鷹也有一套辦法,馴鷹人把鮮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讓鷹前來啄食。饑餓許久的鷹見到肉便不顧一切地撲過來,馴鷹人則一次次地把距離拉遠,而且每次都不給它吃飽,如此反復,逐漸恢復它的飛行能力。

與此同時,馴鷹人還要對鷹作“勒腰”即“瘦身”訓練,讓疲憊至極的鷹囫圇吞下用皮革裹著的肉。盡管鷹的消化功能極強,但也不能將皮革消化,轉天便會將食物吐出,同時帶出體內多余的脂肪,經過3至5次吞吐后,鷹的體重減少0.1千克至0.2千克時,室內訓鷹宣告結束。

接著室外調訓,先是在小范圍內活動,用栓在草地上的活兔或捆著肉的狐貍皮作獵物,讓它由空中俯沖叼食。之后,循序漸進,直到把這只鷹訓成真正的獵鷹。

訓練有素的獵鷹,象狐貍、兔子這些動物,可以輕松以獵捕。
訓練有素的獵鷹,象狐貍、兔子這些動物,可以輕松以獵捕。

眾所周知,鷹的本領除了它那一雙讓幾乎所有的飛鳥望成莫及的翅膀外,它的進攻性武器就是那張如利刃般的喙和一雙鋼筋鐵骨般的爪子。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雄鷹的喙和爪子長到一定程度就要老化,失去往日的風采。屆時,老鷹要飛到人跡罕至處,將自己的喙和爪子在堅硬的巖石上猛烈的磕擊,直到砸的血肉模糊,在褪去老喙和鷹爪的舊盔甲后,老鷹宛如鳳凰涅槃重新獲得新生,鋼牙鐵嘴和抓捕力極強的爪子重展雄風。

這就是鷹所以為空中王者的風范。

這也是柯爾克孜族不斷超越自我的精氣神。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