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紀行:騎車漫游瑯勃拉邦


發(fā)布時間:2017年08月25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楊中明 

標簽: 背包旅行   人文照片   老撾   

原計劃到瑯勃拉邦之后,坐汽車到萬榮,然后再到萬象。但是,一到瑯勃拉邦我們就被這里迷住了,立馬決定哪里也不去了,就安靜地住在這里。

時間一下子就寬裕了很多。為了打發(fā)這些剩下來的時間,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騎自行車,慢悠悠地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小巷中閑逛,暢快地呼吸歷史溫度、又混合著自然泥土花香的空氣。

瑯勃拉邦全景。
街頭的三角梅開得燦爛。
瑯勃拉邦街頭的菜市,辣椒非常重口味。
僧人把布施來的糯米飯曬成飯團。
寺廟外就是小攤販,僧侶和世俗完美結合。

說走就走的旅行

Th Sisavangvong街上,自行車租車店隨處可見,將護照抵押在老板那里,你就可以拿到一輛復古風格的自行車。一輛車每天的租金20,000基普(Kip,老撾貨幣),用我自己的匯率兌換方式:去掉三個零,大概就是人民幣20元。

我稍微要麻煩一點,因為我的攝影包很重,自行車纖細的前框無法承受。老板跑到屋子里翻箱倒柜找出一根繩子,很仔細地幫我把攝影包牢牢地捆綁在后座上。后,我們就搖搖晃晃上路了。

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沒有騎自行車了,但對自行車一直有美好的回憶。大學剛畢業(yè)那會兒,為了節(jié)省房租,就住在很遠的成都東郊外,騎兩個小時的車到西門上班,相當于橫貫成都的東城和西城。記得曾經(jīng)有一次晚沒有路燈,一個小孩突然出現(xiàn)在路中央,沒有及時剎住車,輪胎竟然從那孩子身上穿過去了!嚇得我和同伴趕緊下車查看,結果發(fā)現(xiàn)輪胎是從小孩兩腿之間穿過的。也可能是驚嚇著了,孩子也沒有哭,就呆呆地看著我們。后來仔細問詢,孩子并沒有任何地方受傷,虛驚一場。那真是一段記憶深刻的時光。

我們在瑯勃拉邦的騎行線路大致是沿著南康河和湄公河,時常有捕魚船或者一群孩子在兩條河上捉魚。當時是旱季,河水很淺,光著屁股的小孩在河灘上玩得不亦樂乎。

半島上也有無數(shù)條叫不上名字的小巷供自行車自由穿行。那些小巷地面鋪著方形的磚石,非常整潔。說不定一轉(zhuǎn)彎,就可以看見一大叢三角梅在屋檐下開得正燦爛。我基本上是一個植物盲,很多花草都叫不上名字,只覺得一路五彩繽紛,絢爛奪目。

跟隨自行車,還可以隨時親密接觸那些古老滄桑的建筑。在歷史上,老撾的土地上被法國、日本、美國、緬甸、越南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瑯勃拉邦的很多建筑都呈現(xiàn)出殖民地特點?,槻钤?jīng)也成為法國殖民者的避難所,這座城市奇跡般先后從日本侵略者和美國的狂轟濫炸中保留了下來。20世紀80年代,很多商業(yè)人士、知識分子等精英階層離開了老撾,瑯勃拉邦也失去了維持皇家和殖民生活的資金來源,變得凋敝零落。20世紀90年代,私營企業(yè)主的回歸,讓這些荒廢的別墅搖身一變?yōu)槊匀说木肪频旰涂蜅?。特別是1995年之后,瑯勃拉邦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受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在舊城區(qū)修建的任何建筑都要求與老建筑的風格一脈相承。

穿行在這些老舊又充滿著藝術氣息的建筑之中,無疑是一次從眼睛到心靈的洗禮。波西米亞風格的小店就靜悄悄地分布在這些巷子里。那些小店的裝飾色彩濃烈,充斥著自由、不羈叛逆精神。就在小店的邊,眾多金碧輝煌的寺廟竟然毫無違和感地融入到這里多種多樣的文化氛圍中。

隨處可見的寺廟。
找了很久才在一個門楣上發(fā)現(xiàn)了一排手寫的字:“Wat Pa Huak”。

沿途偶遇帕華寺

帕華寺就是這樣被我們在閑逛中發(fā)現(xiàn)的。這座寺廟在瑯勃拉邦非老舊、破敗而且偏僻。我和小濤同學為了確認它的名稱,找了很久才在一個門楣上發(fā)現(xiàn)了一排手寫的字:Wat Pa Huak。

有三個年輕的和尚在長滿青苔的臺階上聊天。我小心翼翼地提出拍攝的愿望,沒想到他們羞澀爽快地答應了??赡苁怯慰秃苌俚竭@種寺廟參觀,他們對拍攝并不太排斥。我們提出與他們合影的要求,他們也欣然接受了。

沒想到的是,就是在這個不起眼的寺廟,竟然還看到了19世紀的原始壁畫。壁畫展現(xiàn)了湄公河沿岸的日常生活以及歷史場景,甚至看到了中國的外交使節(jié)和將士,中國的船隊和車馬隊,場景栩栩如生,色彩保存地十分好。帕華寺的大門上雕刻著非常精美的佛祖乘象圖,那頭大象就是大名鼎鼎的埃拉瓦塔(Airavata),來源于印度神話的三頭,在1975年之前一直是老撾國旗上重要的設計元素。

老撾人修建寺廟其實是在構建自己的信仰。根據(jù)老撾的傳統(tǒng),有了一個新的村子,就必須建造寺院,這樣能使村子有生命力,使村民有共同的活動場所。而這個場所,又是村民齊心合力共同建造的。只要有了寺院,這塊聚居地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村莊,寺院是村子的標志,也是村民心中的神圣之所。由,老撾就形成了幾乎逢村即寺的特點

走上竹橋搖搖晃晃。
一位50多歲的雕刻師在簡陋的店里面專心致志地工作,木屑散落一地。

橋?qū)Π兜牡窨處?/b>

走出帕華寺,南康河就在眼前,一條100多米的竹橋橫跨兩岸,對岸是一個小島,林木蔥郁,寺廟的屋頂時隱時現(xiàn)。小濤同學決定先犒勞自己的胃去了———在河岸上的露天燒烤店品嘗老撾燒烤的味道,我自己一個人去對岸看看。

沒想到一上橋,就被一位當?shù)厝?/font>攔住,要支付5000基普過橋費,我一摸口袋,所有的老撾幣全在小濤那里。我問她收不收人民幣,她說Yes”,但是必須要10元人民幣,這是要坐地漲價。但我考慮到不想背著沉重的攝影包來回折騰,無奈只好就范。

竹橋是由木頭打樁,竹子鋪成橋面和欄桿,走在竹橋上晃晃悠悠,離河床大概3、4米。不敢想象雨季這個竹橋會不會被淹沒或者沖走。竹橋盡頭是長長陡峭的石梯,再穿過幽暗的樹林,傳來朗朗讀書聲。走近一看,不太像是普通的學校,有可能是一個講習班之類的。

學校傍邊,有一個大象雕刻紀念品售賣店,這個店的收入專門用大象的保護。象牙走私與販賣屢禁不止,對大象的虐殺愈演愈烈。亞洲象面臨生存的危機,甚至滅絕的危險。一位50多歲的雕刻師在簡陋的店里面專心致志地工作,木屑散落一地。我的到來并沒有讓他抬頭,陽光穿過樹林灑落在他的身上。我摸著那些手工制作的精美大象作品,默默祭悼那些消逝的生命。

那些睡蓮開得真是一塵不染,在一面淡綠色墻壁的映襯下,卓然而立。
路上偶遇的孩子們,追著我們跑了很遠。

騎行漫漫在路上

我們隨意沿著湄公河一直往下游騎行,慢慢地,老撾的真實狀況就呈現(xiàn)在面前。街道的灰塵越來越大,兩邊的建筑也越來越破舊。路過一個商場,叫賣聲雖然聽不懂,但從語調(diào)和動作來看,跟中國過去幾乎一模一樣,就是那種“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之類的。

又路過一個學校,校門時用一個鐵鏈子拉起來的,現(xiàn)在似乎是課間休息,聽說老撾的學校不太歡迎外國人,我們忐忑地推著自行車走進去。竟然沒有人阻攔我們。操場上熱鬧非凡,孩子們追逐打鬧,用很驚訝的眼光看著我們。終于有一個老師過來詢問我們,我告訴他,我們來自中國,是一位攝影師,走進學校主要是想拍攝校園內(nèi)池塘那些盛開的睡蓮。那些睡蓮開得真是一塵不染,在一面淡綠色墻壁的映襯下,卓然而立。我騎在自行車上遠遠也一眼就看到了。

睡蓮與佛教淵源頗深,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里的花即指蓮花。由于蓮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義,佛經(jīng)中把佛教圣花稱為“蓮花”,把佛國稱為“蓮界”,把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蕖華合掌”,甚至把佛祖釋迦牟尼稱為“蓮花王子”。作為佛教國家的老撾,田野上隨處可見蓮花,這次很意外是在一所中小學校里面。

老師很友善,隨意問了一些問題后就離開了。教室的窗口上掛滿了孩子們的臉,他們一直在偷偷觀察我們。當我突然把鏡頭調(diào)轉(zhuǎn)過來對準他們的時候,孩子們又像被驚嚇的小鳥,四處飛散。一會兒,又悄悄地聚攏在窗口。后來又見到另外一群沒有上學的孩子,那時我們已經(jīng)遠遠地騎到了鄉(xiāng)村。那些孩子見到我們,遠遠就“Hello Hello”地打招呼,還一路跟著我們。孩子們頭發(fā)濕漉漉的,車龍頭上掛著塑料桶,里面還裝著幾條小魚,想來剛剛從河里摸魚歸來。

老撾的公路,彎彎曲曲,他們大呼小叫,騎著破自行車,呼嘯著超過我們,然后又從前面的地方,風馳電掣般向我們沖過來。一看見我拿起相機,又像被驚嚇的兔子一樣四散消失在野草叢中。這樣的游戲,一次又一次。

騎車穿行在鄉(xiāng)間的路上,路邊的房屋確實有些破爛,很多就是一些茅草和竹枝搭建的涼棚,但空氣清新得散發(fā)著甘蔗的甜味。我們有一路上見識了不少寺廟,甚至還在路邊觀賞了一場精彩的斗雞——兩只雄雞在主人的鼓噪下,上下翻飛,頗有要爭個你死我活的架勢。

時間就這樣瑣碎而緩慢地流走了。要不是知道老撾啤酒和湄公河的落日在等著我,我也愿意繼續(xù)這樣無目的閑逛,無目美好。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我要評論
    我要評論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