秈與粳百味之本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4年第02期 作者: 知默 

標簽: 文化符號   

生活中淡而無味又必不可缺之物,大米飯白米粥約摸可算作其二。說“無味”未免委屈了它們,只是較之于鳳肝龍髓,后者往往更能勾起食欲。不過,中國傳統(tǒng)飲食講究主次之別,菜肴只是主食的輔助,更有人說,中國人舌尖上感受到的萬千種變化,其實多因“本固”而起,這個“本”恰是常被人冷落的米飯。
江西黎川老街,主婦正在篩米以做米粉。晨起吃上一碗大米做的米粉,黎川人便能元氣滿滿地迎接新的一天。黎川米粉的加工過程沒有曬干這個步驟,粉被壓成條形后直接用水漂洗,故有水粉、濕粉之稱。攝影/王愛民

吃喝向來并稱,席俱有酒,也必有飯。人有酒品,倒沒聽說過飯品,大概是非必需的東西才能體現(xiàn)出人性,大家都要用,就談不上雅俗。只是一桌散盡時,酒肯定喝完,勤儉持家的也會將余菜打包,對剩飯則少有人認真,起碼碗底沒留米粒的不多。這場面若讓清代詩人兼“美食家”袁枚瞧見,恐怕又要像當年嘲笑富貴人家那般高聲疾呼:“講菜不講飯,逐末忘本,真為可笑?!?/p>

米飯是中國人主食的大宗,其原材料——稻米更在中國主食領域占了半壁江山乃至更甚,具體表現(xiàn)形式就集中在米飯和粥上。從品種看,稻米大體分成秈、粳兩類(包括秈米、粳米、秈糯米、粳糯米),秈長粳短,所含淀粉也可分作直鏈與支鏈兩種,后者含量越高,蒸煮后的黏性越大。秈米的直鏈淀粉含量高過粳米6%-9%,表現(xiàn)為黏性較低而硬度更高,是以秈米飯口感獨立性強,粳米飯口感粘和。秈米多栽于南方,粳米則在北,尤以東北為最。舊時物流還不通暢,北方人很吃不慣南方米飯,認為顆粒分明“傷胃”,待吃東北大米就略無阻滯;南方人初試東北米,也往往嫌棄米飯抱團,一口下去,不辨甲乙,平白糟蹋了好菜。

責任編輯 / 知默  圖片編輯 / 吳西羽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