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19年第08期

標簽:

——?近日,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的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上映,因劇中較為精良地還原了唐代長安社會生活風貌,引發(fā)廣泛熱烈的討論。胡人、胡餅、胡樂在劇中屢見不鮮。為什么胡風在唐朝備受歡迎?接受采訪時,青年歷史學者付承章表示,內中緣由,既有當時社會流行的風氣,認為胡化即時尚,更有外來文化自身的“魅力”。

同時,青年學者劉喆指出,唐玄宗開元年間,“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胡人文化元素已經融入了唐人的日常生活。中國歷史上的“胡”,最早指北方游牧民族,唐時概念已泛化,多指代北方或西方的外族,如來自中亞的粟特人就被稱為“粟特胡”。大唐文化本來就是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所以出現崇尚胡風的情況并不奇怪。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