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半壁在臺北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1年第03期 作者: 李東 李一 

標簽: 臺北市   歷史地理   文化地理   博物館   

在海峽兩岸存在著兩座故宮博物院,它們都以清室宮廷收藏為基礎(chǔ);在追溯博物院歷史時,也都將1925年的開院視作各自誕生的標志。有人說北京故宮不過是一個空殼,真正的國寶都在臺北;也有人說遷臺的文物僅占原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臺灣故宮博物院根本不能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相比。實際情況是怎樣呢?
五代董源(?—962年)“龍宿郊民圖軸” 絹本,設(shè)色,縱183.2厘米,橫121.2厘米。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到五代,不僅日趨成熟,而且涌現(xiàn)出開宗立派的大家。董源和巨然開創(chuàng)的南方山水畫派系,對后世影響尤大,被文人畫家尊為“南宗鼻祖”。
散氏盤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重21.3公斤,銘文19行357字,傳世品。此盤造型典雅大度,銘文古樸優(yōu)美,是西周晚期金文中的優(yōu)秀代表作之一。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晉(公元321—379年),行書,紙品。先后有南宋“紹興”、賈似道“秋壑珍玩”、金章宗“明昌御覽”等鑒藏印。明代曾為馮夢禎、馮銓收藏??滴跏四?1679年),馮銓之子馮源濟將帖獻于皇帝。乾隆皇帝稱此帖與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為“千古墨妙,珠璧相聯(lián)”,并將它們同貯于養(yǎng)心殿西暖室,題室名為“三希堂”。1933年此帖隨同其他古物南遷上海,1948年運臺灣,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汝窯天青釉蓮花式溫碗 汝窯是適應(yīng)北宋宮廷特殊需要而建立的,所燒瓷器被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溫碗是溫酒用具,流行于晚唐至五代、宋。飲酒時,將酒壺放入蓮花式碗中,再附一對盞托,別具情趣。此碗通體施青釉,釉面密布細小不規(guī)則的淺色紋片,給人以素雅清逸之感。
玉辟邪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高9.6厘米,長13.2厘米,寬3.55厘米。辟邪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形似獅而有雙翼,能除群兇,故漢代的陵墓前及璽印上,常用辟邪為像。

20世紀30年代,面對虎視眈眈的日本侵略者,故宮博物院開始籌劃史無前例的“文物萬里大遷徙”。當時不少文化名人反對南遷,現(xiàn)在看來,南遷也不失為英明之舉

到臺灣觀光游覽,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必不可少的一站。從臺北市中心乘出租車,不到30分鐘便可抵達外雙溪,現(xiàn)在每年到這兒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人數(shù),達二三百萬之眾。面對斑斕古樸的銅器、溫潤的玉器、晶瑩的瓷器和褪色的字畫,人們在感慨藏品精致、豐富的同時,也會生出許多好奇,為什么這些明清宮廷收藏,會在臺北而不在北京呢?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產(chǎn)生是以故宮文物遷臺為根由的。而這批文物在遷臺前,還經(jīng)歷了博物館界的創(chuàng)舉——“文物萬里大遷徙”。

責(zé)任編輯 / 李雪梅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