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水夢
自由流動中國水?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喻塵 

標簽: 水文地理   文化地理   

在農業(yè)社會,水源的消失對一個地區(qū)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古人往往會通過遷徙來尋找更適合生存的土地。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則能夠以水就人,通過水利工程的調豐補欠來對付水源的短缺,但伴隨著遼河、黑河、塔里木河、永定河甚至黃河的斷流,中國的北方已無法承載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人口規(guī)模和用水需求?!安厮闭{”,“南水北調”,“小江調水”,一個個極其宏偉的夢想在醞釀中。大規(guī)模調水歷來毀譽參半,福音還是災難,人們正在華夏大地上小心翼翼地求證著。
三峽工程于1994年正式開工建設,預計將于2008年全部竣工。大壩全長2309米,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鋼筋混凝土大壩。作為長江開發(fā)的關鍵性骨干工程,三峽大壩擁有防洪、發(fā)電、航運等綜合功能。隨著北方水資源的日益緊缺和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工,它還將擔負起向北方供水的任務。

“我們已經給中央領導寫過5次信了”,3月小陽春的一天,北京,在三峽水利工程建設委員會,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郭樹言點燃了一支香煙,“短期內,長江水是進不了北京的?!彼嘎读艘粋€信息,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出現了一些波折,進展并不如當初計劃的那樣順利。

郭樹言進言中央是從2001年4月開始的。他和李世忠、魏廷錚等水利專家提出了另外一種調水方案:在三峽水庫重慶開縣小江段取水,利用三峽電力將長江水提升380米,送往城口,然后通過305公里的輸水隧道、渡槽和長120余公里的天然河道,穿過秦巴山地,在咸陽附近入渭河,最后經黃河小浪底水庫調節(jié)后輸水到北京。這一宏大的設想被稱為“三峽水庫引江濟渭濟黃工程”,簡稱為“小江調水”。

責任編輯 / 楊浪濤  圖片編輯 / 馬宏杰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