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名 南迦巴瓦:云中的天堂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5年第10期 作者: 空山 

標簽: 地質(zhì)地理   山地   雪山   墨脫縣   

專家評語:集壯麗與秀美于一身只是一個方面,與繞山而行的雅魯藏布江所造就的天下第一峽之奇觀,令其身價倍增?!R麗華;
她的與眾不同在于總是藏在云中難以看見,只有心誠的人才能一睹風采——王石
從雅魯藏布大峽谷入口看南迦巴瓦 攝影/田捷硯

第一次對南迦巴瓦的印象,源自1998年初涉藏區(qū)的驚鴻一瞥。

仲夏的藏東南有多美?

湛藍的江水倒映著皚皚的雪峰,晶瑩的冰川逶迤在蒼翠的原始森林,鮮艷精美的藏寨、俏麗健康的姑娘,牛羊如云的草原、五色綻放的鮮花,一齊不由分說地撲入眼簾,顛覆著每個旅行者被都市生活禁錮已久的審美,沖擊著每個游子對天堂的極盡想象。

在色齊拉山上,當我被藏區(qū)美景團團包圍時,一座座有著赫赫威名的山巒便連綿成了一道蕩漾的波浪。白云如潮涌動,在起伏不定的雪山頂上流瀉下道道炫目的云影。一陣風不小心吹散了高懸眾山之巔的一片云,南迦巴瓦那棱角分明的三角體峰頂,忽然跳脫出了這濃得化不開的絕色之美,奪走我的眼神。

人間會有這樣山么?我以為是看到了不小心從云端里微露端倪的仙境。

他已經(jīng)這樣高了,可卻袍服華美綠意蔥蘢;他已經(jīng)這樣高了,可我居然還看不見他隱于旗云深處的清癯面容。

僅是轉(zhuǎn)眼,漫卷的云煙重又遮蓋了他,欲再看時,卻只見天空流云如幟,云下群山含羞。

藏族向?qū)в脽o比傾羨的目光看著我說,可以看到南迦巴瓦現(xiàn)身,可見神靈對我是多么的眷顧。

南迦巴瓦主峰高聳入云,當?shù)叵鄠魈焐系谋娚駮r常降臨其上聚會和煨桑,那高空風造成的旗云就是神仙燃起的桑煙,因此居住在峽谷地區(qū)的人們對這座陡峭險峻的山峰有著無比的推崇和敬畏。 攝影/張濤

向?qū)У牧w慕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因為南迦巴瓦地區(qū)終年云海茫茫。上世紀初曾有一些外國探險家經(jīng)印度來到這里,希望一睹神山芳容,能拍下一張照片,但整整等了一個月,南峰始終為濃云所掩,只好望山興嘆,抱憾而歸。即便是當?shù)厝?,一年之中可以見他真容的時分也寥寥無幾。

藏族人歷代都將南迦巴瓦視為通天之路,神靈的居所,以及凡人斷然不可打擾的圣地。他們不僅為他取了“雪電如火燃燒”、“直刺藍天的長矛”這樣驚心動魄的名字,還為他虛構(gòu)了很多不同凡響的身份:受“英雄之神”念青唐古拉嬌縱的擁有非凡俊美和英武的愛子,爭斗中砍下了親人頭顱的暴虐的兄長,不許他人旁觀自己分離痛苦的擁有極強自尊心的丈夫。

其實想象力同語言一樣,對南迦巴瓦來說,多少都會顯得貧乏。所以我只能從這些殊途同歸的信息中得到一點關(guān)于南迦巴瓦的提示:孤傲,勇猛,神秘,不可接近,難以捉摸。

藏民們的比喻來源于我們永遠無法證實的冥冥中的神跡,可是科學家們對南迦巴瓦的比喻,則為他曠世的傳奇更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地質(zhì)學家將南迦巴瓦比喻為一根鎖定乾坤的神針。

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被慨嘆為人類擁有的最后一塊秘境,更被認為是打開地球之門的“金鑰匙”。尤為神奇的是,在喜馬拉雅山脈的東西兩端,矗立著兩座位于神秘地結(jié)(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西喜馬拉雅構(gòu)造結(jié)和藏東南的東喜馬拉雅構(gòu)造結(jié))之上的山峰: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5米),它們不僅將綿延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掛在了青藏高原的南端,而且還將歐亞板塊緊緊地釘在了印度板塊之上。

為什么喜馬拉雅的東西端會有兩峰如此完美地對稱?為什么這兩峰偏偏又被兩條大河(東端為雅魯藏布江,西端為印度河)以相同的方式深切和圍繞?為什么這兩條大河流程幾千公里后會交匯在同一海洋(印度洋)?

這些,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我們所知道的,就是有關(guān)東邊的那根“神針”南迦巴瓦的民間神話。不清楚是不是巧合,在附近地區(qū)“門嶺之戰(zhàn)”的古老傳說中,南迦巴瓦正是格薩爾王為拯救蒼生啟用的我們這個星球的守護神劍。

在這里生活著珞巴、門巴等少數(shù)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及宗教信仰皆保留著濃厚的傳統(tǒng)色彩,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他們以狩獵為生,豪爽好客,原始淳樸,至今仍然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方式。圖為直白村的兒童。
南峰所在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qū)地質(zhì)構(gòu)造復雜,板塊構(gòu)造運動強烈,造成南峰地區(qū)山壁聳立,地震、雪崩不斷,其雄險的山體和變幻莫測的氣候,給攀登南迦巴瓦峰增加了極大的困難。1984年,中國登山隊首次沖擊南迦巴瓦峰,但初戰(zhàn)失利。1991年,中日兩國聯(lián)合組隊,再次挑戰(zhàn)南迦巴瓦峰,誰知又遇變故,再度功敗垂成。直到1992年10月30日,中日聯(lián)合登山隊第三次發(fā)起沖擊,終于登頂成功,至今它仍是世界各國登山家向往的目標。

其實,南迦巴瓦自身的奧秘,并不亞于由他而起的這些地理之謎。

南迦巴瓦存于這世上已有7億多年,他是整個喜馬拉雅地區(qū)最早脫海成陸之地,并當之無愧地位列東喜馬拉雅群峰之尊,而他所經(jīng)歷的滄海桑田、斗轉(zhuǎn)星移,更非我們?nèi)祟惸壳八獣缘姆懂犇芗啊?/p>

可我們至今仍對南迦巴瓦知之甚少。這不是因為他的絕世風華激不起人類的推崇和敬仰,而是他故意織云霧為幔,置峽谷為屏,設(shè)急流為障,有心不讓外來的一切事物擾了他億萬年來早已習慣的孤獨和寂寞。

親近過南迦巴瓦的探險者都知道,走過了尋訪他的那些路,便幾乎不再有路堪稱一個“險”字。人類第一次登上南迦巴瓦的時間延遲到了1992年,而日本登山名家大西宏在上一次攀登中遇難。十多年過去了,在登山裝備先進到“凡事皆有可能”的今天,卻再未有人向南迦巴瓦發(fā)起過沖擊。

就在看到南迦巴瓦現(xiàn)身的一個月以后,我便親歷了這其中的一部分“路”——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

這是一條可以從亞馬孫的奔放一直領(lǐng)略到喜馬拉雅的冷峻的神奇峽谷,幾乎將世間所有鐘靈毓秀集于一身。人行其中,氤氳的水汽成絲成縷,時而繚繞指尖,時而盤旋頭頂,云遮霧繞,宛如夢幻里的仙境。

可是,極致的美,往往與死亡比肩。

在南迦巴瓦峰下的密林中穿行的門巴族群眾。
從海拔數(shù)百米的山腳,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頂,沿谷坡依序排列著熱帶低山常綠半常綠季風雨林、亞熱帶山地常綠半常綠闊葉林、暖溫帶中山常綠針葉林、寒溫帶亞高山常綠針葉林、亞寒帶高山灌叢草甸、亞寒帶高山冰原和寒帶極高山冰雪等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此豐富的山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山地植被類型以及生物群落,全部壓縮在這個局促的區(qū)域,堪稱世界之最,因而被譽為世界山地植被類型的天然博物館。攝影/呂玲瓏

自從1950年墨脫大地震以后,從加拉村深入到雅魯藏布大峽谷的100余公里之內(nèi),就成了幾乎只有野獸出沒的無人區(qū)。在密林森森的山脊上,我們只能憑借著一些早已被瘋長的灌木樹枝重重覆蓋的小徑前行。

通往樂土的道路永遠不會平坦。身體攀的是與直角相去不遠的石巖,手中抓的是命懸一線的雜草細枝,腳下守衛(wèi)神山的雅魯藏布江,則在奔騰怒吼中密布著一處接一處的險灘,滿江如沸水喧嘩著蒸騰著,江面數(shù)米高的地方,凌空漫舞著驚濤擊石后騰起的水霧。

我們的腳步,終于踏上了南迦巴瓦北坡的白馬狗熊。

在這個被地震中崩裂滑落冰川夷為平地的峽谷秘境,南迦巴瓦與加拉白壘對峙兩岸,如峽谷之門,鎖江而立。

風掠過高臺上一根根朽壞的經(jīng)幡,五彩斑斕的地衣厚如絨毯,伏在土中的瑪尼石上,有六字箴言依稀可辨。那場地震后留下的殘垣斷壁不僅提醒著我們這里曾經(jīng)是僧侶們修行的秘境,也在提醒我們,南迦巴瓦暴烈的性格,源于他正處于血氣方剛的喜馬拉雅強烈上升的中心。

喧囂的雅魯藏布繞著南迦巴瓦做了一個馬蹄形的拐彎后,在斑斕的枝葉簇擁下,南流而去。因為這個奇異的拐彎,印度洋暖濕氣流得以順暢涌入青藏高原,雅魯藏布大峽谷才因此而成為青藏高原最溫暖濕潤的地區(qū)。

舉頭看南峰,直到脖頸再也無法向后彎曲分毫,目光卻只能延伸到圍繞在南迦巴瓦腰際的如練白云之上。數(shù)條巨大的冰瀑從山腰破云而出,沿著莽莽蒼蒼的山體向下直潛江底,正如一條條巨大的玉龍奉命離開山頂?shù)纳竦?,俯身向著山腳的闖入者懸撲而來,令人陡然心驚,不敢高聲。

也許是海洋性氣候的多變所致,也許是我們的誠意終于令南迦巴瓦感動,不久之后,籠罩整個山體的厚厚云霧開始了美妙絕倫的變幻。

淡淡的云氣從谷底蒸騰而上,輕靈的云瀑從山頂悠然滑落,白緞般的流云環(huán)繞著山腰,發(fā)著藍色寒光的如劍雪峰,在云縫中若隱若現(xiàn)。

如同通過了進入天堂之前的最后一道關(guān)隘,初始的肅殺之氣已然消失,白的是裊裊的云,綠的是翡翠的葉,紫的是如雕的藤,紅的是盛綻的花,雖然我仍看不到傳說中仙人燃點桑煙的峰頂,可是,一座縹縹緲緲的世外仙山卻以毋庸置疑的美呈現(xiàn)在了我的面前。

此后數(shù)年間,我曾以不同的角度試圖看到南迦巴瓦的真容,但再也未能如愿;我也到過中國西部許多地方,欣賞過很多美麗的雪山,但沒有一座能超過南迦巴瓦對我心靈的震撼。

比起珠峰的敦實厚重,我更迷醉于南峰絕壁凌云的峻峭挺拔;比起希夏邦馬的荒涼與干燥,我更欣賞南峰的綠意婆娑與冰天雪地的有機融合;比起岡仁波齊的遺世獨立,我更眷戀南峰山間那流云百轉(zhuǎn)的靈動和勃勃生機。南迦巴瓦幾乎窮盡人們關(guān)于山的美好想象,對山的所有特質(zhì)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

遠眺南迦巴瓦時,他會讓浮云遮了你的雙眼;近觀時,他5000米以上的相對高度幾乎不讓任何人得償所愿。他在人間矗立,卻極少有人可以和他相見;他在云中深藏,卻和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骨肉相連,休戚與共。

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往遙不可及的天堂,而南迦巴瓦正是這樣的地方。

責任編輯 / 楊浪濤  圖片編輯 / 王彤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