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充滿謎團的王朝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4年第01期 作者: 杜玉冰 

標簽: 歷史地理   文化地理   寧夏   

西夏王朝(1038—1227年)曾先與北宋、遼抗衡,后與南宋、金鼎立,最后在連年戰(zhàn)爭中被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騎滅亡。蒙古人滅掉西夏后未曾撰修一部足夠分量的專史,致使西夏歷史湮沒。然而如果撇開西夏,想全面了解11—13世紀的中國歷史,定會大打折扣;而在文獻資料嚴重短缺的今天,忽視近30年的西夏考古,西夏歷史依舊蒼白。當我站在險峻峭拔的賀蘭山上俯視聳立在一片空曠、荒蕪上的數(shù)百個陵塔、墓丘,在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西夏王陵拾起色彩斑斕的瓦礫石屑,一股已經(jīng)隱沒的帝王之風便迎面襲來;那漸被湮沒的輝煌而悲壯的西夏歷史,也被重新鼓動復活。
3號陵陵臺及西碑亭力士碑座
3號陵是西夏諸陵中遺址保存較好的一座,據(jù)推測其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墓。陵園內最為高達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殘高21米、狀如窩頭的夯土堆,考古學家一般稱之為陵臺,未毀壞前應為八角七層實心密檐塔。陵臺周身的洞眼,有些可能是建筑“懸臂梁”留下的。西碑亭處所立4通人像石座,除最左的為復制品外,其余3件均為出土原件。與唐宋陵墓中常見的龜趺碑座不同的是,西夏王陵碑座為正方體人像石座。人想屈膝跪坐,瞪目咬牙,全身赤裸,兩乳下垂,考古人員稱之為力士座。力士本為佛國人物。據(jù)佛經(jīng)記載,拘尸那城有力士族,力大可敵千人,佛瘞時,由此輩抬棺槨。

200年間,金代遼治,宋室南遷,而西夏則巍然不動

我第一次來到賀蘭山腳下是在少年時代。那是20世紀60年代,學校組織我們到賀蘭山下的一所農(nóng)場學農(nóng)。勞動之余,同學們相約去山里摘野酸棗。那時山里荒涼得沒有人煙,偶爾有幾只突然掠過的烏鴉,會把我們嚇個機靈。俗話說,望山跑死馬。不知走了多長時間,只覺得賀蘭山好像是在往后退,離我們越來越遠。走著走著,猛抬起頭,不知什么時候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金字塔形的黃土包,土包的周身布滿了一圈一圈的黑洞,看上去堅硬卻充滿滄桑。我仰起頭來,土包好像高極了。在回去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想,這土包與周圍的山丘迥異,肯定是人工建造的。但是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修了這個龐然大物,它又是做什么用的呢?這一困惑陪伴我走過少年時光。然而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后來我竟和這些黃土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

宏佛塔出土的佛頭
宏佛塔位于寧夏賀蘭縣潘昶鄉(xiāng)王澄村南面的一處廢寺內,距銀川20余公里,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1990年修復佛塔時,出土了包括佛頭在內的一批珍貴的西夏文物。此佛頭面形飽滿,猶有唐代遺韻。眼框內鑲嵌琉璃眼珠。涂抹在面頰上的淚痕,不知是工匠們的無意之舉,還是西夏佛像的固有樣式。

第二次來到賀蘭山下的時候,我已是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的一名學生了。當我面對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夢中的高大黃土建筑時,它們給我的沖擊依舊強烈。我開始細細品讀它。原來它并不是一個一個孤零零的建筑,其周圍還環(huán)繞著方形城墻及高臺。那些斷壁殘垣在風蝕日曬中,顯示著一種與時間和沙暴相抗衡的頑韌。這便是那個已消失了近800年的西夏王朝最醒目的標志和遺存——西夏王陵。

責任編輯 / 李雪梅  圖片編輯 / 王彤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