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一個默默為中國生產模式的省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24年第01期 作者: 單之薔 

標簽: 中國國家地理卷首語   

新年之初,按照慣例,我們《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都要做地方專輯。今年我們做的是《安徽專輯》。一般而言,雜志的特點是為“雜”。一期雜志集合數(shù)篇報道,這些報道往往各有各的主題。這是雜志的特點,也是雜志區(qū)別于書籍、尤其是著作的地方。但是當我們準備制作地方專輯的時候,往往希望能夠凝練出一個主題,讓整本雜志的每一篇文章都圍繞著這個主題來寫作。這樣做的好處是明顯的,就是能夠集中力量把一個主題做深做透,由此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甚至想象著能夠把這個主題用突出的字體打在雜志的封面上,像一束追光燈照亮舞臺一樣照亮整本雜志,也像一本書的書名一樣。這樣一來,這本雜志就會擺脫以往“雜”的“文選”的形象,而像專著一樣沉甸甸的。

黃山,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欣賞山水之美的模式
霧靄朦朧之中,黃山嶙峋巨石若隱若現(xiàn),蒼翠的黃山松虬枝漫展、森然挺秀……對于黃山風光,今人常用“嘆為觀止”來形容其美。而在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次登臨黃山后也曾發(fā)出過這樣的贊嘆:“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而后天下無山,觀止矣!”唐代的李白等大詩人更是對黃山不吝溢美之詞,留下了無數(shù)贊美黃山風光的詩篇。為何黃山能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并力壓五岳而冠絕天下?原因在于,黃山的風光完全契合中國人內心深處山水之美的樣子。奇松、怪石、云海、冬雪……這些黃山元素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觀山的所有期待,而且逐漸形成了一種欣賞山水之美的模式。來到黃山,即使你不是畫家也不是攝影家,只是個普通人,當你把黃山之美收入鏡頭并打印裝裱起來,那么畫框里的黃山便是中國山水之美的一幅縮影。攝影/周曉萌

這確實是值得追求的雜志的“高光時刻”,做成功了便是雜志的“天花板”。

責任編輯 / 張琪  圖片編輯 / 李成林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