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又聞夯歌起》


投稿時間:2017年06月09日 投稿人:scy4538

    客家土樓作為世界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區(qū)民居建筑,早已蜚聲四海,但客家土樓的營造技藝卻鮮為人知。不久前,作者在福建龍巖市永定區(qū)的一個小山村,有幸目睹了一戶人家夯筑土樓的罕見情景。

    建造土樓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夯土墻。藍天下,陽光照射著夯墻師傅健碩的肌膚。他們站在三層高的土墻上,踩著搭好的墻體槌版,高高掄起細長堅實的夯杵,啍著韻律十足的“嘿呦、嘿呦”聲,一起一落地夯打著墻土,與緊湊而來挑土上墻的客家女,構成了一幅和諧盛世筑土樓,齊心協力造家園的動人畫卷。

    雖然新建的這座土樓在規(guī)模和氣勢上,沒有傳統(tǒng)客家土樓的那種高大上,但土樓建造過程中的技法和傳統(tǒng)工藝一樣少不了。據師傅們介紹,土樓建造的工序包括選址、設計、施工等三個環(huán)節(jié)。而施工通常分為備料、擇時、挖基、砌石基,夯墻、分層、封頂、裝修這幾個步驟。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確保土樓質量的關鍵階段,需要各道工序的師傅們齊心協力,團結協作,緊密配合。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屬于傳統(tǒng)手工活兒,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生動表現,它繼承了中原古老的生土構筑技藝,保留了大量優(yōu)秀的建筑傳統(tǒng),成為古建筑技藝研究中的活化石。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永定客家現存的大大小小的土樓有23000多座。近年來,受現代氣息的侵擾和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永定等客家地區(qū)居民的居住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就很少有人再建土樓,土樓建筑技藝的傳承出現了巨大的危機。

    或許,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土樓,將會成為福建土樓建造史上最年輕的一座。

高高掄起夯杵的夯墻師傅和挑土上墻的客家女 奏響了一曲雄渾深沉 氣勢磅礴的土樓夯歌

夯歌正酣 鏗鏘有力
搭好墻體槌版 保證墻體寬厚的精確度
高墻上的夯土的師傅
墻體石基選用質地優(yōu)良花崗巖 以保證房屋基礎的穩(wěn)固
木工在細致地給梁木描線
隨著居住觀念的改變 近年來 已甚少見到新建的土樓2006年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