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秀水


投稿時間:2017年10月24日 投稿人:薪淇

 

日出雙龍橋

             

“西-門-水!”水波蕩漾賣水吆喝聲,喊醒了古城臨安,小城慢生活一天又開始了。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又名臨安府,城內(nèi)城外水光瀲滟。

城中水井遍布,井圍各色樣貌,水質(zhì)各不相讓。城中坊間流傳著關(guān)于井的對聯(lián):“龍井紅井諸葛井,醴泉淵泉溥博泉。”西城清遠(yuǎn)門一帶有明代的溥博泉俗稱大阪井,香爐里青煙裊裊供奉著井龍王。云南通志載“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民間有“水味之美,甲于全滇”之說,是民眾們譽封的滇南第一井。

大阪井(溥博泉)

邑人井邊扁擔(dān)擔(dān)水,更有機動車們大小水桶取水,晨、昏時水井旁頗為擁擠,午間婦人們提水就地浣衣,井中魚兒歡脫。距西門遠(yuǎn)的人家晨起買井水是生活日常事,馬蹄噠噠的水車穿大街走小巷。

井對面開著豆腐坊,空氣漂著豆腐香,坊內(nèi)女工們嘴上不閑手上更是麻溜,玉指下方塊豆腐雪嫩可愛,盛在木盤中顫顫巍巍擠擠挨挨,靈動的似乎要跳出來。想那建水烤豆腐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秀水功不可沒。街瞿里巷的烤豆腐自凌晨至深夜,一盆炭火一雙筷子,方形烤架上,堆滿了水豆腐、毛豆腐,攤前圍滿了食客,此為建水市井溫馨且標(biāo)志性美景。

小節(jié)井(淵泉)

距大阪井不遠(yuǎn)處小節(jié)井名淵泉,水質(zhì)、甜味與大板井一脈相承,水溫卻是冰涼。井邊有邑人用水桶井繩提水。井水清澈見底,可是不管怎樣飲取,馬上恢復(fù)原樣,即使是暴雨傾盆,四米水深不變,也從不溢出井沿,小紅魚跟竹節(jié)蝦在井底玩耍。

青石鋪就井邊,青石圍成井欄,青石砌成井壁。井旁古舊老房,被風(fēng)雨歲月攜裹著退去原來的鮮亮,陳色蒼茫。打水的老人言說,老房子是廟產(chǎn),供奉幽冥王,老和尚帶了四名弟子曾在此修行過。

諸葛井

諸葛井在深巷中,整塊巨石雕成雙眼狀井欄,堅硬的白石被柔軟的井繩磨出深深的凹痕,接通蒼穹碧落間訴說著歲月有痕。在眾多古井有德高望重的身段,歷史地位不容撼動。

四眼井(新井)

南門桂林街有新井俗稱四眼井。井旁有建筑,門楣匾額《水晶宮》,供奉著新井的龍君。

建筑恢宏的東城迎暉門旁有醴泉,又名東井,建于元代,至今水量豐沛,在一眾井中名望赫赫。菜農(nóng)打井水淋菜,薄荷味道充斥街巷。

被邑人愛稱為井中美人的東福井,俏立東林寺街,整塊巨石雕刻成三眼中空井欄,流暢圓潤,井石又被井繩親撫,磨痕均勻分布,像是盛開的青石花。最美麗的是在月圓之夜,井水倒映明月,冰輪十盤天上人間人間天上。

謝家門樓

擔(dān)水

謝家大院有著建水最美的門樓,光影之下飛檐挑角,庭院深深深幾許中藏謝家井。井邊邂逅一古稀婦人,晨時取水風(fēng)雨無阻。

深巷街瞿中的水井,不期而至闖入眼睛,各各身世不凡、年頭悠長,井邊濕漉漉的青石訴說著她尚在為邑人服役,未有些微懈怠。

井水,滋養(yǎng)著建水人的生命,澄明著建水人的神氣,若是把建水的古井比作人體的心臟,血脈就是城外諸多古老江河。

  

雙龍橋

  河多,橋就多。絕美雙龍橋橫亙在瀘江河和塌沖河交匯處的水面上,因兩河猶如雙龍盤曲而得名,與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南北相望,猶如兄弟。橋下現(xiàn)為應(yīng)天湖,河已改道。橋,十七孔洞,兩座橋亭,宛若霓虹飛臥,橋亭的飛檐翹角上懸掛鐵馬風(fēng)鈴。朝霞夕陽每每與橋相擁,紅日把橋面或染成金色或扮成嫣紅,水中的金光透過橋洞,像是通往另一處世界的神秘之門。晨光熹微、暮色四合有風(fēng)過,似天外傳來仙樂飄飄。

城東十公里瀘江河上天緣橋,造型罕見呈S形,建有重檐亭閣一座,覆以八角贊尖頂,橋上有隱約仙人腳印,故邑人呼其為仙人橋。傳說建橋時有百名能工巧匠參與施工,但每每就餐只有九十九人,眾不解其故,待橋建好后,發(fā)現(xiàn)不同于凡人的腳印,工匠們恍然是仙人神助。

天緣橋內(nèi)

下棋

橋亭內(nèi)東側(cè)立天緣橋碑、碑記,臨安知府栗爾璋提并書并文,字跡大氣磅礴,碑文黃絹幼婦。兩方石碑中間石制神龕雕刻技藝精湛,始建時供奉觀音像,一口聲音遠(yuǎn)悠的大鐘懸于神龕中,可惜神像、大鐘全部失蹤,只留下懸掛大鐘的鐵鉤。鐵鉤下是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權(quán)且替代神像,業(yè)已被祈福的人貼滿著金銀紙。對面圓形神龕內(nèi)有過韋陀菩薩像,現(xiàn)下是空空蕩蕩。亭閣藻井正中繪有太極圖,四周圍繞著八仙法器圖,另有梅蘭竹菊四君子圖、唐宋詩詞文字。

三眼橋洞正中位置石雕龍頭,另一面雕有龍尾,還曾鑄有金牛金劍,早些年被盜。橋頭兩只獅子,一只殘破一只無蹤,無蹤的石獅是拖拉機上坡時熄火倒車撞毀,石獅內(nèi)藏著的金磚現(xiàn)世后不翼而飛。橋亭四角曾懸鐵馬風(fēng)鈴,遺憾的失蹤了,懸掛飛鈴的鐵圈空寂寥。

天緣

橋南有碑亭,內(nèi)有七座碑刻,托以金石記錄了當(dāng)年建橋始末,令人驚異的是雍正時人,早已有環(huán)保意識,鄉(xiāng)規(guī)民約上有明確的保護環(huán)境的文字。橋建于雍正六年,曾經(jīng)的官道,建國后的國道,經(jīng)過三百年的馬踏車壓,依然堅固如初。

鄉(xiāng)會橋

鄉(xiāng)會橋建造于清嘉慶年間,當(dāng)時鄉(xiāng)試會考的地方,建水文化底蘊可見一斑,現(xiàn)已危橋,磚塊泥土遍地,周圍荊棘野草叢生,亟待保護。

兩橋似避世高人,離群索居,冷冽立于郊外,人來不喜人散不悲,一任風(fēng)雨霧靄加身只與田園相依。農(nóng)人在蓮藕田地里勞作,推動藕船種下青蓮。過月余,一洼洼葉子把泥水覆蓋,只見連天荷葉無窮碧,成群鷺鷥田里覓食嬉戲,也跟別的鳥兒們打架。秋來蓮藕收獲,一車車的蓮菜銷往全國各地,建水人把他們的秀水分享給大家。

祭拜橋神

有名號跟連名字都沒有的拱橋、平橋散落鄉(xiāng)間古道,年逾百歲尚是稚子,機動車轟鳴而過毫無憐惜之色。只是橋旁三五不時煙火裊起,那是燒紙燒元寶,燃手工香燭,另有碗筷齊全,食物多樣,卻是邑人們在供奉橋神。

先秦老者擊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此思想被歷代人傳頌向往,并被建水人無差池的遵循,他們至今依然過著恬淡與世無爭的小日子,不得不讓人疑惑是否跟水柔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