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酒,以“汗”命名


投稿時間:2017年10月31日 投稿人:NIKKOR-qzone

蔡榆 / 文

 

每五十千克的黃酒醅,經過煎燒僅能采到二兩酒,這個比例足以解釋“她”的珍貴;

用“汗”來命名一種酒,估計全國也就僅此一家,這個稱呼毫不影響“她”的地位;

清朝同治年間,“她”作為地方特產,由瑞安籍侍郎黃體芳進貢朝廷而有貢品之說;

從本質上看,“她”僅是一種白酒,但在溫州坊間從來有著與“茅臺”叫板之雄威……

——“她”,就是溫州“老酒汗”!

廚工老酒汗釀造技藝(包括選料、制曲、落缸及煎酒技藝),歷來有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傳統(tǒng),而且還得憑借從業(yè)者個人悟性和長期實踐積累經驗才能掌握,因此成了“秘方”。在現(xiàn)代釀酒工藝的沖擊之下,這種秘而不宣的技術面臨著傳承危機。在這個意義上而言,老酒汗工藝也就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烏衣紅曲,“老酒汗”主心骨

 

烏衣紅曲與米飯混合。

黃酒是用糯米、大米等釀造的酒,因其酒精含量較低及其色黃而稱為黃酒。我國的黃酒與法國的葡萄酒、德國的啤酒并稱世界三大古老酒種。黃酒的主要生產地為長江以南地區(qū),浙江更是黃酒之鄉(xiāng)。一類以麥曲為主釀制的紹興酒為代表,一類以烏衣紅曲(米曲)為主配制的黃酒為代表。

 

曲乃酒之骨,制酒先制曲。酒曲有米曲、藥曲和麥曲之別。

 

釀黃酒用的是米曲,且是烏衣紅曲。紅曲是紅曲霉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曲。紅曲霉雖然耐酸、耐較濃的酒精、耐缺氧,但生長緩慢,只有在較高的溫度下才能繁殖,所以成為我國江浙、閩粵、臺灣一帶釀酒的重要酒曲。宋代我國民間普遍皆可制作紅曲了。

 

在溫州坊間,民眾如果要制曲,一般會在早稻收成后,在氣溫最高的“大暑”季節(jié)做成紅曲種曬干備用,到秋季時再用以釀酒。“大暑”季節(jié)氣溫高,是霉菌繁殖最旺盛時期,也是制作烏衣紅曲的最佳時間。關于酒曲的制作過程,明朝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有詳細記載,這里不再贅述。據(jù)了解,因為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他地區(qū)的烏衣紅曲均已式微,甚至有名無實。

 

烏衣紅曲恰恰是形成“老酒汗”獨特的色、香、味及典型米香型風格的主體之一。

 

位于瑞安的浙江廚工釀造有限公司(下稱“浙江廚工”),因向省文化廳申報《瑞安老酒汗釀造工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進入我們的視線。

 

“浙江廚工”的前身為地方國營瑞安釀造廠。三十年前實行體制改革,由當時的莘塍醬油廠(原“皆春官醬園”,創(chuàng)建于清同治庚午年間)、東門黃酒分廠(原“豐和酒坊”,創(chuàng)立于宋代,具體創(chuàng)建人不詳,酒坊地址在原瑞安縣城城東豐湖)等22家私營聯(lián)營釀酒廠合并而成。2000年前后,“浙江廚工”成立,其間雖幾經變革,但作為“浙江廚工”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豐”酒坊始終未離其宗,本文的主角——老酒汗的釀造技藝,也在幾度分合中由師傅言傳身教來維系。


(二)眼觀齒咬,“老酒汗”有機密

 

攤涼

 

 

經攤涼后的米飯與烏衣紅曲相拌的過程叫“接種”,待二者充分接觸并讓霉菌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一起投放缸中(這個過程叫“落缸”),讓它們混合發(fā)酵開始釀酒。

 

“落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還要考慮節(jié)氣時令、潮汐時間等因素。根據(jù)坊間的說法,如果是在漲潮的時間“落缸”,很容易出現(xiàn)酒醅“爬缸”現(xiàn)象,也就是缸里的米飯與酒曲混雜發(fā)酵到一定時間后會溢出缸外。在采訪中,有關人士也向我們印證了這種說法。但他稱,如今企業(yè)采用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科學的發(fā)酵工藝,這個現(xiàn)象就可以避免了。

 

發(fā)酵到一段時間后,缸里的混合物就成了酒醅(即未過濾的酒)。如果是民間釀酒,主人就會用一種俗稱“酒抽”的筒狀竹編器具插入其中,以分離混合物舀出酒來。這時的酒未經高溫殺毒,在企業(yè)里稱為“生酒”。釀酒企業(yè)因大批量生產,就有必要對生酒進行高溫殺毒,以利于長時間保存。

 

而老酒汗的產生,就是在對生酒進行高溫殺毒的過程中(術語稱“煎酒”),通過特制器具采集酒精汽經冷卻而成。也正是因為老酒汗系黃酒的蒸汽冷卻而成,所以民間形象地以“酒汗”相稱。這就是“老酒汗”一名的來歷。

 

據(jù)該公司有關人士介紹,“老酒汗”屬于蒸餾酒,與釀造黃酒相比,在制作工藝上多了一道蒸餾工序,關鍵設備是蒸餾器。蒸餾器起源于哪個朝代,目前考古界尚無定論。

 

明代偉大的藥物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谷部·燒酒》中有相關記載,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入普瓦,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麥蒸熟,以普瓦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從“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

出酒

這寥寥數(shù)字來看,操作層面與“老酒汗”的生產過程頗為相似。

 

從企業(yè)方面了解到,五十公斤的黃酒,經過煎蒸僅能收集到二兩(100ml)的“老酒汗”,由此可見其之珍貴??少F的還有一些技術層面的東西,也就是老酒汗的“核心機密”。因為一個經驗豐富的師傅,他可以從對酒醅的發(fā)酵程度、狀態(tài)、質量進行判斷,來決定是否采集“老酒汗”、采集量的多寡。也就是說,“老酒汗”釀制過程中,從“制曲”到“落缸”到“煎酒”,全憑師傅的眼觀、鼻嗅、品嘗、齒咬、手感等環(huán)節(jié)進行把關,而且還以體溫和沸水來作為溫度參照。在過去,這種經驗不會輕易外傳,而是靠師傅言傳身教,還得看徒弟的悟性。

 


(三)樽酒江綠,“老酒汗”醉陸翁

 


據(jù)申報材料稱,瑞安“老酒汗”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它的原生態(tài)釀酒方式,為研究我國古代釀酒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參照,是研究瑞安古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重要歷史資料。“老酒汗”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老酒汗”釀制技藝代代相傳,顯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工藝強大的生命力。

 

為了求證當年“豐和”酒坊的名氣,我們翻閱一些史籍以求見識其原來面貌。

 

南宋詩人陸游在《至永嘉》中寫到“自來福州,詩酒殆廢。北歸時稍稍復飲。至永嘉,無日不醉,詩亦屢作,此事不可不記也。”

 

雖然我們無從考證陸游“無日不醉”與暢飲“豐和春”有否直接聯(lián)系,但從他寫下的詩句“樽酒如江綠,春愁抵草長。但令閑一日,便似醉千觴”中可以看出他對溫州本地酒的喜好。清代詩人郭鐘岳《竹枝詞·豐和春酒》中更是說得明白透澈:“最好舟行明鏡中,蓬萊此去一帆風。豐和春色如江綠,醉煞詩人陸放翁。”

圖片描述

無獨有偶,南宋時期周密撰著的《武林舊事·諸色名酒》中有“清心堂、豐和春、蒙泉”的說法。

 

“豐和春”是酒名嗎?它與“豐和”酒坊的聯(lián)系又是如何呢?

 

撰于明朝的溫州地方文獻《岐?,嵳劇罚ń獪?著),以專記宋元時期溫州地區(qū)掌故而著稱,專家稱其為研究溫州地方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該書中有一短篇叫《唐人酒多以春得名》。文中稱,唐人酒多以春得名,如‘拋青春’,‘松醪春’之類。吾鄉(xiāng)佳釀有曰‘豐和春’者,亦嘗著名酒史,蓋仿于唐也……”

 

該短文還引詩進行考證——陳止齋《謝林默之居士惠酒》詩云:“不將鵝鴨惱比鄰,林下蕭然老幅巾。乞與青州十從事,添成明月兩閑人。”趙崇滋《求酒趙評事》詩云:“半老情懷睡不能,小檐霜月當寒燈。無人來問相如渴,敲碎梅花一夜冰。”是詩一謝一索,皆為酒也。其“碧露”耶?“豐和春”邪?抑或別有佳品,如今之“金酒”類邪?

 

有消息稱,瑞安先賢孫衣言曾作考證:“豐和春”為瑞安地產酒,豐和酒坊坐落于瑞安東門——豐湖,“豐和”與“豐湖”在瑞安方言系諧音關系。

 

從以上只言片語,我們不難理解“豐和春”在當年的影響,誠如嘉慶《瑞安縣志·物產》中稱,“邑燒酒,絕佳。他邑雖善釀者,其色其味終不及也。溫人呼為瑞安燒。”從“溫人呼為瑞安燒”一語中可見此酒的影響力。清同治年間,瑞安籍侍郎黃體芳返回京城時,曾攜帶“老酒汗”作為禮品,據(jù)稱博得絕好口碑后被列為貢品。

酒廠一角的酒壇。

也許是“老酒汗”的名氣在外,為此還引發(fā)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品牌爭奪戰(zhàn)。2002年,江蘇泗洪縣雙溝酒廠將“老酒汗”申請注冊為品牌,在公示期間,“浙江廚工”攜同溫州地區(qū)其他一些相關單位、企業(yè)聯(lián)手抵制,終于讓品牌的注冊申請無功告終,捍衛(wèi)了溫州“老酒汗”應有的歷史地位。

 

結語

 

在包括啤酒在內的諸多酒類風靡市場的今天,“高度”的老酒汗似乎讓人敬而遠之。這當中的原因很多,也許是我們地處南方的緣故,也許是我們選擇酒水的空間比較大,也許是產量有限,除了一些中老年人心頭還存有一絲戀舊情結外,“老酒汗”在本地新一代消費者中的影響力,相比其他一些酒類,的確有些不盡人意。

 

可喜的是,“老酒汗”如今在國外倒是有著一定的消費空間。1995年以來,瑞安的“老酒汗”陸續(xù)走出國門,遠銷日本、荷蘭、法國、德國等地。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讓“老酒汗”有了繼續(xù)存世的一個理由,也使得“她”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即便進入省級“非遺名錄”,“老酒汗”依然面臨發(fā)展的諸多問題,這也是一個關于如何傳承地方傳統(tǒng)工藝的命題。(部分圖片來自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