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千年歷史的旅程(河西走廊之行)


投稿時間:2017年11月30日 投稿人:yuyue1121

追尋千年歷史的旅程

河西走廊之行

 

2017年8月中下旬,我們乘飛機從北京抵達敦煌,從這里包車開始我們自西向東(敦煌到武威)的河西走廊之行。

河西走廊是夾在群山和沙漠間天然的通道,其中均勻分布的河流孕育出片片綠洲,在這個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幾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這條走廊上呈現(xiàn),沙漠、戈壁、河流、湖泊、雪山、草地。然而,真正吸引我們來到河西走廊的是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以及隨處可見的古代遺存。

從張騫鑿空西域,漢武帝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算起,河西走廊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已有兩千年,圍繞著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統(tǒng)稱河西四郡)發(fā)生了很多故事,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和古代建筑。我們的旅程從敦煌開始,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也是現(xiàn)今河西走廊中最著名的城市。

 

 

敦    煌

 

在河西走廊人們習慣將酒泉、張掖、武威稱為“大市”(地級市),敦煌、金昌、玉門等只是縣級市,而敦煌當?shù)厝耍ū热缥覀兊乃緳C姜軍師傅)卻天生有一種優(yōu)越感,那是因為敦煌早在兩千多年前就位居河西四郡之列,舉世聞名的莫高窟更讓敦煌名揚世界。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早在1984年夏天我們第一次來到莫高窟,那時參觀石窟的人不多,我們用了兩天的時間看了三十多個洞窟,甚至還登上了九層樓(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允許攀登了)。由于當年記載敦煌石窟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太少,參觀洞窟之前幾乎沒做什么功課,看完洞窟回來很快就忘記了。今非昔比,現(xiàn)在關于敦煌莫高窟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影視資料非常豐富,為了這次旅行我們很早就開始充實相關方面的知識。

現(xiàn)在參觀莫高窟要先到數(shù)字展示中心觀看主題電影和球幕電影,然后再坐擺渡車到莫高窟由講解員帶領參觀實體窟。最后,自由參觀藏經(jīng)洞陳列館,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院史陳列館和美術館。

出發(fā)前一個月我們在網(wǎng)上訂購了參觀票(包括數(shù)字電影和實體窟,200元/人),一共參觀了八個洞窟:55宋(西夏重修)、61五代(元重修,62和63為隋代,開鑿61窟時損毀);328初唐(五代、清重修)、332初唐(五代、元、清重修)、17晚唐(藏經(jīng)洞)、16晚唐(西夏、清重修)、419隋(西夏重修)、427隋(宋重修)。最后又額外參觀了應急票(旅游旺季的臨時加票,100元)可以看的四個洞窟:148盛唐(晚唐、西夏、清重修 涅槃佛)、95元(清重修)、96初唐(清、民國重修 九層樓)、72五代(清重修)。

 

歷史的“第一現(xiàn)場”

 

莫高窟中的繪畫和雕塑作品,是從四世紀到元代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珍寶。當看到這些繪畫時候,仿佛能感覺到生活在北涼、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歷史時代人們的呼吸,更能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對美的執(zhí)著的追求以及對于和平幸福的向往。

敦煌藝術的創(chuàng)作源泉應該說是宗教,大多數(shù)畫家是信仰者,或者心存信仰。如果心中不相信佛教,絕對創(chuàng)作不出像敦煌壁畫這樣輝煌的作品。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他們在墻壁和洞頂上描出畫像,創(chuàng)作了雕塑群,留下了巨大的敦煌藝術寶庫。這是因為,他們專心致志地工作時已經(jīng)把永恒的祈求,對幸福的憧憬融進了艱苦的創(chuàng)作中。

隨著明代嘉峪關的修建,斷絕了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莫高窟也隨之沒落(自元代后,莫高窟沒有再開鑿新的洞窟)并逐漸被世人遺忘。恰好是這幾百年的塵封,使得莫高窟歷代的壁畫和雕塑得以完好的保留下來。隨著藏經(jīng)洞被打開,沉睡千年的眾多文字資料被發(fā)現(xiàn),有中國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jīng)、經(jīng)史子集,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經(jīng)典,有官方的文書、私人的賬本、地契等等。在這里不同朝代雕塑和壁畫所呈現(xiàn)的場景與豐富的文字資料相互佐證,讓莫高窟成為了歷史的“第一現(xiàn)場”。

在歷史流傳過程中,繪畫書法可能是后人臨摹的,史書可能被后人改過的,大多事實真相已在歷史的流傳中泯滅了。而敦煌,它讓歷史變得真實鮮活。吐蕃的歷史、唐代壁畫繪畫書法、太平盛世等等,敦煌文獻和石窟壁畫讓這些變得有跡可循。正是這些超越千年的歷史觸動,激發(fā)起了一代又一代學者流淌在血液里的情感,并把這些傳遞給了更多人,讓敦煌的藝術與靈魂得以永存。

為了保護敦煌石窟、傳承敦煌文化,從四十年代開始至今已有幾代人默默地在此守護,一些人去世后將骨灰埋在了這里,他們的墓地背靠三危山面朝莫高窟與敦煌永存。我們參觀完莫高窟后特意來到他們的墓前三鞠躬,以表示我們的敬意。他們是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夫婦、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段文杰夫婦、敦煌學大師史葦湘和歐陽琳夫婦……。

在我們參觀莫高窟美術館時看到這樣一段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墻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愿意守護歷史的真實。這是敦煌和她的守護者們真實的寫照。

 

從敦煌向西行

 

在敦煌逗留期間我們還去了鳴沙山和月牙泉,沙洲城遺址(不是敦煌古城,那是拍敦煌電影后留存下來的人造景觀),白馬塔(鳩摩羅什東傳佛教途徑敦煌,為病死在此的所乘白馬而建),以及敦煌西線的西千佛洞、陽關、玉門關、河倉城、漢長城、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西千佛洞的門票不貴,每人三十元,一共參觀了七個洞窟:04、05、06、07、08、09、11。西千佛洞的開鑿時間應當早于莫高窟,大多為北魏時期。洞窟損毀比較嚴重,彩塑幾乎都是后人重修的有價值的東西不多。位于黨河河畔的西千佛洞景色還不錯,其他方面令人失望。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詩把我們帶到了陽關。陽關和玉門關曾經(jīng)是西漢時期,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關隘。我們看到的陽關只是一個烽火臺號稱“陽關耳目”,真正的陽關城早已經(jīng)消失在茫茫戈壁之中。雖然我們看不到大名鼎鼎的陽關城,能看到見證兩千多年歲月的烽火臺還是不枉此行。

 

玉門關有兩處,最早的一處為敦煌玉門關,只存在了160多年,稍晚的一處為瓜州玉門關,存在了700多年。細君公主及解憂公主遠嫁烏孫。西漢長羅侯?;荩ㄔS“蘇武牧羊”故事主角的蘇武出使匈奴)奉使烏孫,聯(lián)合抗擊匈奴入侵,皆由敦煌玉門關出關。前秦大將呂光征討西域,將龜茲國鳩摩羅什帶到?jīng)鲋萸艚?,后到長安成就了一代佛教譯經(jīng)大師。唐玄奘西行求法,冒險“偷渡”的就是瓜州玉門關。而唐代詩人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玉門關,作為古代通西域必經(jīng)之“口岸”,借此完成對遙遠邊疆的臆想,并未特指敦煌的玉門關或瓜州的玉門關。

敦煌玉門關、陽關、漢長城、河倉城,組成了一整套針對西域的防御和進攻體系。早在漢代有組織地從中原移民到河西走廊屯墾戍邊,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酒泉、敦煌周邊)開始修筑城墻和關隘。和平時期守衛(wèi)的官兵開荒種地,將收獲的糧食通過古疏勒河(現(xiàn)已基本干涸)運往河倉城存儲,供關隘和烽火臺的守衛(wèi)者食用。如今玉門關、長城、河倉城依舊矗立在戈壁灘上,當我們站在它們面前,仿佛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漢代,不禁讓我們想起李白的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敦煌雅丹,曾經(jīng)是古代西去的求法僧人和東來的商旅駝隊的噩夢之地,如今卻變成了地質公園。大自然在戈壁灘上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個奇異雕像、一座座迷宮一般的魔鬼城堡,在我們看來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壯觀。而在古老的過去,又有多少僧人和商隊曾經(jīng)在這里迷失方向,甚至永遠留在了這里。我們聽說,不久前有一個年輕人為了逃票,擅自從其他地方進入雅丹地址公園,最終消失在這片大漠迷宮之中。

 

 

瓜    州

 

瓜州原名安西,敦煌石窟之一的榆林窟和漢唐古城苦峪城(后改為鎖陽城)就在瓜州境內。書法巨匠有草圣之稱的張芝也出生在這里,所以瓜州又有草圣故里的美稱。

 

從敦煌到瓜州途中,國道南側有一處新發(fā)現(xiàn)的遺址——懸泉置,這是一處漢代驛站的遺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被視為“國之血脈”。漢帝國的“置”不僅僅是傳輸公文政令的交通驛站,同時也是物資轉運站和往來公務人員的接待站。漢帝國繼承了秦的郵驛體系并進一步完善,五里設郵,十里設亭,三十里設驛傳或置,全國各級、各地遍布的驛站,猶如一個龐大的信息網(wǎng)絡,確保漢帝國政令暢通,統(tǒng)治力高效強大。懸泉置一座方形城堡,辦公區(qū)、住宿區(qū)、馬廄、瞭望角樓等設施完備。從這里發(fā)掘出土的各類文物1700多件。其中,漢代簡牘便有15000余枚。自十九世紀以來,中外考古學家在中國境內共發(fā)現(xiàn)漢簡8萬枚,其中6萬枚出土于河西走廊。當專家學者對照文獻記載解讀這些漢簡時,兩千年前漢帝國河西走廊的歷史被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我們來的時候正趕上國家文物局領導視察,無法走近只能遠觀,非常遺憾。

 

西夏的水月觀音

 

榆林窟又被稱作莫高窟的姊妹窟,每人40元的門票可以參觀八個普通窟。特窟開放四個,門票每人100元到200元不等。我們先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27、26、19、17、13、12、11、5 窟,可惜講解員的講解方式不適合我們。本來每個洞窟可參觀的時間就很短(不超過十分鐘),為了迎合一些“看熱鬧”的游客,講解員摻雜了太多嘩眾取寵的解說,對洞窟壁畫和雕塑的特點介紹很少,非常不適合我們這些“看門道”的游客。為了彌補缺憾,我們又額外花錢參觀了一個特窟,2號窟。

2號窟位于東崖下層,建于西夏。洞窟的開鑿沿襲唐以來的覆斗形形制,窟內壁畫是西夏原作,正中佛壇上騎青獅的文殊等塑像經(jīng)清代重修。洞窟的開鑿年代屬西夏(公元11—13世紀)。在窟的西壁門兩側各保留了一幅水月觀音畫像,繪制之精美,是西夏壁畫中的上乘之作。水月觀音是觀音的三十三種化身之一,因其所繪觀音靜觀水中月而得名。

北壁所繪的水月觀音,在月色朦朧中悠閑自若靜坐在寶座上,猶如一位貴夫人,身靠山石,山后有竹林環(huán)繞,觀音被籠罩在透明的光環(huán)中,昂頭望著天邊那輪被云彩遮擋的彎月,面前有流水淙淙,水中盛開著朵朵的蓮花,似乎正沉浸在這個月夜幽靜的世界中凝神遐思,又似乎聆聽著世間的疾苦,以慈悲的胸懷隨時去解救受苦受難的人們脫離苦海。整個畫面是以一種清新淡雅的石青,石綠等冷色調來表現(xiàn),顯得寧靜素雅。在畫的右下角一位僧人和一個牽著馬的猴子面向觀音朝拜,這就是唐玄奘和孫悟空(原型叫石磐陀,家鄉(xiāng)在瓜州鎖陽城一帶)去西天取經(jīng)的場景。

南壁所繪的水月觀音,頭戴金冠,肩披長發(fā),佩飾瓔珞環(huán)釧,腰系長裙,顯現(xiàn)在巨大透明的光環(huán)之中,左手緊拈串珠,若有所思地坐在水邊的巖石上。水中有一對蓮花,一側的巖石上擺放著花盤、柳枝凈瓶。背后的石柱高聳、祥云環(huán)繞。石縫間生出修竹,空中鸚鵡雙飛。對面有一天女,雙手合十禮拜觀音。觀音的姿態(tài)優(yōu)美,衣紋用線細密流暢,極富韻味和質感。特別是畫中的巖石、云彩等具有濃厚的裝飾性,畫中描繪山水的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南宋山水畫技法特點,堪稱佳作。

    由于莫高窟在旅游旺季沒有特窟開放,我們只能在榆林窟參觀特窟一飽眼福。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在旅游淡季參觀石窟,在洞窟內停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多看看特窟,看到的都是精品,與畫冊或網(wǎng)上的照片出入很大。

 

鎖陽城的由來

 

距離榆林窟不遠有一處古城遺址——鎖陽城遺址,鎖陽城原名苦峪城,始建于西晉(公元295年),興盛于隋唐,曾經(jīng)是西夏政權控制河西走廊的軍事、政治、指揮機關的所在地,直至明朝逐漸荒廢。鎖陽城不是熱門的旅游景點,如果不是去榆林窟順路,我們也不會特意來到這里。

鎖陽城遺址很大,分為內城、外城、羊馬城、1號2號遺址等。購買了觀光票后,我們乘坐景區(qū)的觀光車(有講解,游客不允許自由進入景區(qū))參觀了內城。歷經(jīng)上千年,雖然部分城墻已經(jīng)損毀,但大多數(shù)城墻、甕城、瞭望墩、馬面依舊保留了下來。馬面是在主體城垣上加設的若干墩臺,與城墻等高,一般突出墻體之外數(shù)米。它不僅可以支撐墻體,還可以從側翼迎擊攻城的敵人。在一處城墻的山坡上,有許多拳頭大小的石頭散落一片,與全部用黃土夯實的城墻形成鮮明對比,講解員告訴我們這是古代防御所用的炮彈,用專門的投擲車發(fā)射,迎擊入侵之敵。

來此之前,我們不知道在鎖陽城還有一個塔爾寺,比青海塔爾寺早了好幾百年。寺院大部分已經(jīng)損毀,只剩下一些鐘樓臺基,廟宇建筑的臺基和大塔塔座等遺址。在唐代這里曾經(jīng)非常宏大,是瓜州的官員和居民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當年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路過瓜州,講經(jīng)說法數(shù)月,曾在佛殿內的彌勒像前祈求佛祖保佑。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原型石磐陀的家鄉(xiāng)就在鎖陽城一帶,當年他聽了玄奘大師講經(jīng)說法后,才決定一路跟隨大師西行取經(jīng)。

傳說唐代名將薛仁貴奉命西征,一路順利??墒谴虻娇嘤呛笾辛寺穹还車獛浱K寶同圍困在城中。唐軍雖然多次沖擊,仍然沖不出重圍,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過去了,城中糧草快要斷絕,老將程咬金殺開一條血路去長安搬救兵。薛仁貴下令將士節(jié)衣縮食,并親自帶人挖草根樹皮充饑等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貴發(fā)現(xiàn)城周圍地里生長一種像紅蘿卜一樣的植物,名叫鎖陽,可以食用,便命令將士挖來食用??嘤潜榈囟加墟i陽,將士們靠吃鎖陽,堅持到救兵的到來。后人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將苦峪城改名為鎖陽城。

 

 

嘉峪關 酒泉

 

嘉峪關是一座新興城市,1984年我們曾經(jīng)到過這里。與三十多年前相比,柏油公路代替了戈壁土路,一直修到了城關之前。原來戈壁灘上拔地而起城關的雄偉已經(jīng)不復存在。熱鬧的人群,嘈雜的商販,人造的景觀大煞風景。除了討賴河邊懸崖上的天下第一墩和明長城還有些歷史的滄桑感,嘉峪關城關和懸臂長城幾乎看不出哪些是經(jīng)過后人的重新修建,哪些是原始的建筑。

 

毀譽參半的城關

 

明長城自中國最東端的山海關到河西走廊最西端,最終在嘉峪關畫上了句號。這座宏大復雜,一絲不茍的軍事堡壘,成為明王朝強烈收縮內斂的象征。嘉峪關作為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關隘,徹底關閉了中西方交往的道路,曾經(jīng)繁華興盛的絲綢之路不復存在,中國開始進入閉關鎖國的時代。我們來到嘉峪關,除了驚嘆中國工匠的偉大和智慧外,找不到其他可引以為傲的感覺。

 

千年前的地下畫廊

 

嘉峪關新城鎮(zhèn)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古墓葬中的彩繪磚壁畫,真實描繪了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諸方面的狀況,內容包含牧畜、農耕、兵屯、狩獵、營壘、出行、驛傳、宴樂、舞蹈很多方面。1982年郵電部發(fā)行了一張紀念郵票,郵票上的彩繪壁畫《驛使圖》就出自嘉峪關丁家閘魏晉墓。躍馬疾馳的信使手持憑信,快馬加鞭,這是古代河西地區(qū)郵驛工作真實而形象的再現(xiàn)。如今一部分古墓的彩繪磚被移到了甘肅省博物館,一部分古墓被回填封存,只有一座古墓可供游客參觀。我們買票后進入古墓,墓室不大進深三層,墓室門需要蹲下才能進去。除了墓室一些有裝飾花紋的石刻圖案,最引人入勝的就是一幅幅磚壁畫了。一位婦女在桑樹下采摘桑葉,一個屠夫正在殺豬宰羊,一個貴婦人外出郊游,身后是一個端著果盤的丫鬟,一群有錢人圍坐一起吹拉彈唱,飲酒作樂,一個農戶在地里耕作,前面是二牛抬杠……。雖然繪畫筆法非常簡練,墓磚上可用來作畫的地方有限,但上千年河西走廊人們的生活場景,依然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葡萄美酒夜光杯

 

嘉峪關到酒泉只有二十多公里,我們選擇住宿酒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一首涼州詞把我們帶到了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時代。西漢名將霍去病從居延南下大敗匈奴,把匈奴殘部追逐到玉門關外。漢武帝賜酒一壇,犒賞有功將士。由于酒少人多,霍去病便傾酒于泉中與眾將士共飲,據(jù)說這就是酒泉這座城市得名的緣由。說實話,酒泉沒有什么可看的東西,著名的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遠在幾百公里的內蒙境內,城市布局和繁榮程度遠不如河西四郡的另外幾個城市。我們只是途經(jīng)此地,看到了傳說中的“酒泉”就夠了。

 

 

張    掖

 

    在張掖臨澤縣和肅南縣有一片奇特的自然地質景觀——丹霞地貌景觀。早在幾年前這里還是農民放羊的地方,一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將這里變成熱門的旅游景點。張掖丹霞分兩個景區(qū),相距不遠,兩處的景觀完全不同。一處是冰溝丹霞為“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以造型奇特取勝。另一處是七彩丹霞,以面積大、色彩豐富吸引人們的眼球。觀賞丹霞美景的先決條件是:晴朗的天氣加上合適的光線(陽光要斜射在山體表面),如果趕上雨過天晴則是最佳的觀賞時機。我們來到丹霞前幾天這里一直下雨,盡管雨已經(jīng)停了,天氣依然陰沉。

 

大自然建造的宮殿

 

冰溝丹霞景區(qū)的管理不是很好,觀光車也很簡陋,由于游客不多等車時間比較長。主要景點散落在山溝兩側的山上,需要走很多山路才能看到,比較辛苦。氣勢恢宏的宮殿般造型最有代表性,一根根支撐殿堂的柱子高大挺拔,一塊塊窗欞(俗稱窗格)雕刻精美,獨特的丹霞紅色再加上千姿百變的奇異造型,令游人嘆為觀止。由于不給力的天氣讓這里的美景大打折扣,我們決定還是趁早趕往七彩丹霞景區(qū)。

 

變幻中的光與色

 

七彩丹霞也是游客最多的景區(qū),以紅色為主調的山體,配上黑、黃、灰等顏色,在片片綠草的映襯下非常漂亮,如果再加上藍天白云則更加完美。只是我們到的當天是陰天,偶爾有一縷陽光從厚厚的云層中掙扎出來,很快就消失不見了。還好,景區(qū)為了滿足一些游客看日出的愿望,允許次日早上二次入園(需要前一天錄取指紋,二次入園時不用再買門票,但需要單獨買觀光車票)。我們決定先提前踩點,選擇一處山體顏色最多,早上朝陽能直接照射到的地點。七彩丹霞景區(qū)有兩個大門(北門和西門)和四個觀景點(1-5,3號觀景點比較危險不開放),必須乘坐景區(qū)的觀光車入園,車輛單循環(huán)行駛(不走回頭路,如果想回到上一個觀景點,可以乘坐另一個門入園的觀光車)。大多數(shù)游客選擇從北門進入,觀景點的順序是:2、1、5、4,我們一邊游玩一邊考察,最后選定5號觀景點作為我們次日的目標。

在七彩丹霞看日出的重點不是冉冉升起的朝陽,而是要看朝陽照在丹霞山上,山體顏色隨光線一點點變化的過程,我們覺得5號觀景點是最佳位置(大多數(shù)人選擇4號觀景點,地勢比較高,看的比較遠)。老天眷顧有心人,第二天我們早早來到5號觀景點,匆匆上到最高處的觀景臺。火紅的朝陽,湛藍的天空,魚鱗狀的白云,被雨水清洗過的青草,被朝陽點燃的丹霞山,全都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大自然賦予這里如此多的顏色,真是美不勝收。本來還想在此處多停留一段時間,隨著西南邊濃濃的雨云逐漸飄來,周圍光鮮的顏色逐漸退去,我們決定不再逗留,趕往張掖市區(qū)。

 

張掖古稱“甘州”,酒泉古稱“肅州”,如今甘肅的名稱則源于這兩個州。張掖市區(qū)的西夏大佛寺、木塔寺等景點,不足以讓游客在此駐足,如果不是打算從這里去馬蹄寺,我們不會選擇在此停留。

 

小月氏的國都

 

時間充裕,我們選擇游覽距離張掖市區(qū)十五公里的黑水國遺址,相傳西漢以前匈奴移居這里,劃地給小月氏國作為國都。因當?shù)厝朔Q匈奴為“黑匈”,故稱為“黑水國”。還有一種說法,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后來逐漸干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里,劃地給小月氏國,其國都就建在此地。公元前二百年統(tǒng)治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被匈奴趕走,留下來的一部分月氏人逃入祁連山,與當?shù)氐那甲咫s處,后來被稱為“小月氏”。

黑水國遺址分為南北兩個城,兩城相距二公里。北城始建于匈奴占據(jù)河西之時,漢代沿用并將其歸入張掖郡觻(音路)得縣。南城始建于唐代,宋、元、明一直沿用。幾經(jīng)打聽,我們只找到了南城遺址,雖然黑水國遺址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實際上并無人管理?,F(xiàn)存的城垣遺址為明代所修,隱藏在農莊和田野之中。如果不是仔細搜尋和打聽,我們根本找不到這里。黃土夯成的城墻只剩下殘垣斷壁,土坯壘砌的方形角墩大部分都已坍塌,一塊塊漢磚散落荒草中。也許是河西走廊這類的遺址太多了,一些價值更高的文物建筑得以保護,另一些則任憑其自生自滅,就如同公路邊隨處可見的長城烽燧一樣,真是可惜。

 

隋唐文化的淵源

 

公元三百多年前,中原爆發(fā)了“永嘉之亂”,而河西走廊因為地處偏遠沒有受到太多沖擊。在當時的長安,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秦中川,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作為一塊相對安定、平靜的所在,大量人口遷徙至此。尤其洛陽以西及關中等地,投奔河西走廊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郭荷,甘肅秦安人,出身儒學世家,在這個時候隨著逃難的人群來到河西走廊。一路同行的,除了追隨他的弟子,還有極為珍貴的、數(shù)代家傳的經(jīng)史典籍。當他們穿過武威,來到張掖郡馬蹄山下的臨松薤谷時停了下來,薤(謝)是一種植物,又稱為藠(叫)頭。千里風塵,艱辛輾轉,望見這里的青山翠谷,郭荷感到內心寧靜,這正是他心中所期望的安居之地。郭荷來到臨松薤谷后,河西的年輕學子紛紛慕名而來,其中就有第一個在馬蹄山開鑿石窟的郭瑀。當初郭瑀和弟子開鑿石窟只是為了修行和講學,后人將這些石窟擴大建造了佛像,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的馬蹄寺石窟群。

馬蹄寺距離張掖六十多公里,我們來的前幾天,這里一直下雨。由于地質結構疏松,下雨后經(jīng)常有碎石從石窟上方落下,因此所有石窟都不開放。還好我們在此之前已經(jīng)看了許多石窟,多少是些安慰吧。走入馬蹄寺幽靜的山谷,我們看到被雨水洗過的草地上開滿鮮花,山坡上的林木郁郁蔥蔥,遠處的群山在云霧之中若隱若現(xiàn),錯落有致的石窟掛在崖壁之上,我們仿佛聽到學子們朗朗讀書的聲音從里面?zhèn)鞒?。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景色秀麗,遠離塵世,馬蹄寺的臨松薤谷絕對是一個讀書修行的絕佳場所。河西走廊有許多這樣的場所,當年中原北方的儒家學者,為了逃避戰(zhàn)亂和紛爭,遠離家園來到河西走廊著書立作、傳道授業(yè),使得河西儒學異常繁榮,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北方的儒學中心。因此河西文化得以與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成為后來輝煌的隋唐文化的淵源。

 

行程的改變

 

按照最早擬定的行程,我們曾經(jīng)計劃從敦煌去透明夢柯冰川,從張掖去焉支山和山丹軍馬場。透明夢柯冰川由于保護祁連山而封閉進不去,到山丹軍馬場的道路正在修建也不能去。我們與司機姜軍師傅商量后決定,先從馬蹄寺一路向南翻越祁連山,到祁連縣看看祁連大草原,然后再回到祁連山北側的民樂縣,轉道去永昌縣。

中午我們離開馬蹄寺,翻越祁連山的俄博嶺埡口,到達青海的祁連縣。八月底的祁連山細雨蒙蒙,道路一側有些泛黃的大草原被雨霧籠罩,一撥又一撥的羊群跨過公路進入草原,為略顯呆板景色增添了一些生機。翻過祁連山后天氣很不好,陰雨不斷,我們無法盡情欣賞祁連大草原的美景,只得匆匆離去。

 

一條連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古道

 

祁連山有一個著名的古道——扁都口,是祁連山山谷中距離西寧最近的,唯一穿越祁連山北上張掖的通道。當年張騫就是從這里翻越祁連山出使西域,法顯也是從這里西去天竺取經(jīng)。中國唯一進入過河西走廊的皇帝隋煬帝,曾經(jīng)親帥大軍大敗吐谷渾,班師回來隋煬帝和他的西巡大部隊進入了這條古道。祁連山深處的六月,氣候捉摸不定。隋煬帝的隨從和那些后宮嬪妃,對高原上如此嚴酷的寒冷顯然估計不足。就這樣,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之后,近一半官兵與隋煬帝的后宮佳麗被凍死,甚至包括他的姐姐。

每年七月是扁都口最美的季節(jié),金黃色的油菜花與碧綠色的青稞形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這畫面一直延伸到祁連山腳下,使千年古道扁都口成為今日河西走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1期甘肅特刊的封面就選自這里。

我們來到扁都口的時間已是八月末,油菜花已經(jīng)結籽,只剩下綠色的油菜桿,青稞接近成熟,麥稈和麥穗變成了黃色。與七月的景象相比,雖然畫面的顏色被翻轉,色彩也沒有原來那么亮麗,但自有一番莊稼成熟的豐收之美。

 

 

永    昌

 

一支神秘的羅馬軍團

 

驪靬古城因在西漢時期安置流散的古羅馬士兵而為世人所知,漢代稱羅馬為驪靬。公元前五十三年,羅馬執(zhí)政官克拉蘇集七個軍團之兵力入侵安息(伊朗一帶),在卡爾來遭圍殲。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第一軍團突圍,越安息東界,流徙西域,經(jīng)多年輾轉,于公元前三十六年前后來到這里。他們相繼跟從大月氏、匈奴,最后歸降西漢王朝,被安置于今永昌縣者來寨。由成龍主演的《天將雄師》就說的這一段歷史。如今古城已經(jīng)沒有了,由杭州一家公司建了驪靬文化產業(yè)園,我們對人造景觀不感興趣,因此沒有去參觀。

 

一尊行走的佛

 

    “涼州瑞像”和劉薩訶的故事我們很早就聽說過。劉薩訶出生于北魏時期,少年放蕩,曾從軍為梁城突擊騎將,鎮(zhèn)守襄陽。三十一歲因酗酒昏死七日,醒后自言因殺生罪重,覺悟后毅然于五臺山出家,法號慧達。他是中原第一代赴印度取經(jīng)的僧人,比唐玄奘早了二百多年。他只身前往西域,在于闐巧遇另一位高僧法顯后結伴同行。

在金昌市永昌縣有一座始建于公元561年的寺院——圣容寺,與其他供養(yǎng)佛像的寺院不同,在圣容寺正殿內供奉的是一塊石壁,石壁的輪廓形似一位正在行走的僧人。這尊天然形成的石像被稱為“涼州瑞像”,它的由來與河西走廊流傳的一個神奇?zhèn)髡f有關。公元435年,劉薩訶向著落日的方向獨自行走,他來到河西走廊的涼州番和縣,也就是今天甘肅境內永昌縣城西二十里的水磨關一帶,他停住了腳步,沉默了很久說:“此地即將出現(xiàn)天然的佛像”。接著又說:“佛像的變化會預示著天下的興衰”。

在他說過這兩句話的86年后,水磨關崖石壁上竟然真的顯現(xiàn)出一尊石頭佛像,人們驚訝萬分,稱其為“涼州瑞像”。通常,佛教徒會把祥瑞圓滿的諸佛菩薩的造像稱為瑞像,而這尊天然形成的佛像可謂是自然造化的神跡。從此,劉薩訶被尊為神佛,人們?yōu)樗褪鹑鹣裥藿艘蛔略?,以示紀念。公元572年的一天晚上,石佛瑞像的佛首突然自行落地。兩年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就下令焚寺滅法,天下寺院皆遭焚毀,無數(shù)僧眾受到嚴厲打擊,瑞像寺也沒有逃過此劫。劉薩訶一興一衰的預言都一一應驗了。

佛教進入中國后,一直積極與知識階層的雅文化和統(tǒng)治階級的權力文化進行融合,佛教教義很容易被有知識的人理解,被統(tǒng)治者所利用。但對于大多數(shù)民眾來說,佛教教義比較深奧,很難被接受,佛教的傳播因此受到影響。相反預言和傳奇故事很容易在民間傳播,被民眾所接受。劉薩訶這個特殊的高僧剛好填補了這個空缺,他的預言和傳奇故事被普通的老百姓接受,在不斷的傳頌中變得越來越豐富和神奇,涼州瑞像也一直得到信眾的供奉。

來到圣容寺時,瑞像殿大門緊鎖,我們請來一位名叫慧緣的居士開門并為我們講解?;劬壵f:這尊石佛看起來很抽象,像一尊行走的佛,沒有佛頭。張掖的佛是躺著的,山丹的佛是坐著的,圣容寺的佛是走著的。佛像邊玻璃罩內的佛頭是現(xiàn)代人制作的,古代的佛頭存放在永昌縣博物館內?;劬売终f:當年佛像從崖壁上出來是沒有佛頭的,人們做了大大小小好幾個佛頭都無法安上,當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大約過了三十多年,涼州七里澗(劉薩訶涅槃之地)出現(xiàn)一個發(fā)光的石佛頭,安裝在無頭佛像上竟身首璧合。從此國泰民安,直至北周開始滅佛,佛頭又掉了下來。我問慧緣為什么現(xiàn)在不將佛頭安上?慧緣說:關于佛頭畢竟只是傳說,萬一安上后掉了下來,容易引起世人不必要的恐慌。

今天,在河西走廊的石窟中,仍保存有不少以涼州瑞像為題材的作品。在五代末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第72窟,畫有一個穿著袈裟的比丘,在深山石窟中打坐,旁邊的題榜表明,這就是“圣者劉薩訶和尚”。在這個洞窟主室的整個南壁,更是用情節(jié)繁多、畫面宏大的經(jīng)變畫形式表現(xiàn)了劉薩訶的故事,其中就有描述涼州圣容山瑞像佛頭的安放過程的畫面。

在圣容寺兩公里的御山峽谷中,現(xiàn)存有河西最早的唐代古塔,漢明長城,西夏六體文石刻,西夏墓葬群,高昌王墓以及花大門石刻等多處文物古跡。其中唐塔和西夏六體文石刻就在寺院附近,漢明長城和花大門石刻在公路兩側。人們參觀都很方便。

 

 

武    威

 

武威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在河西走廊首屈一指,這里有“中國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有“西藏歸屬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白塔寺,有“中國三大孔廟”之一的武威文廟,還有出土“馬踏飛燕”的雷臺漢墓。當年鳩摩羅什被困涼州十七年,邊講經(jīng)說法,邊學習漢語,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譯經(jīng)大師。武威大云寺出土的西夏碑,是西夏文和漢文對照字數(shù)最多的西夏碑刻,它救活了西夏文字,拉開了人們對西夏文明重新認識的序幕。

 

中國石窟的鼻祖

 

天梯山石窟始建于北涼時期,被稱為中國石窟的鼻祖。早在1600多年前,北涼王沮渠蒙遜下令佛教徒曇曜在天梯山為他的母親開鑿石窟,建造佛像。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后,從姑臧(今天的武威)移民3萬戶到平城(北魏國都,今天的山西大同),其中有僧侶三千多人。曇曜等人也隨之來到平城,并主持了平城近郊云岡石窟的開鑿。他只用幾年時間就完成了云岡石窟代表作品“曇曜五窟”的建造,其第五窟大佛是云岡石窟最宏偉的雕像與代表作。后來北魏遷都洛陽,一批工匠又隨之而來并開鑿了龍門石窟。有專家說:中國石窟的影響過程應當是天梯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這樣一條路線。盡管莫高窟中的一些石窟開鑿早于天梯山石窟,但從影響力來說遠不如天梯山石窟。畢竟天梯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都是皇家出資開鑿的石窟,它們的規(guī)模和氣勢無法替代。

1927年武威大地震和1958年修建黃羊河水庫,使天梯山石窟受到很大損壞。盡管在修建水庫時一些壁畫和雕塑被搶救到甘肅省博物館,但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還是有所損壞。今天我們看到的大佛應當是后人重修的,大佛像居中為釋迦牟尼,兩旁各有一位弟子、菩薩和天王共七尊雕像,保存完整。佛像的袈裟和天王的鎧甲雕刻細膩,人物表情生動。尤其是天王的橫眉怒目和菩薩的慈眉善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塑像上部圓拱形墻壁上還殘存一些壁畫。壁畫以藍色調為主,有動物、植物、流云和山水。天梯山石窟除了大佛像外,所有洞窟都不開放。在天梯山博物館中陳列的雕像也都是復制品,可看的東西不多。

回家后我們查到這樣的資料,其中提到:“目前所謂的天梯大佛為晚唐造像,最后一次是光緒二十五年再修。1927年地震后,大佛頭搖落,1936年補首。結果,文革時又被人為破壞”。以此看來,大佛像經(jīng)后人多次重修,已經(jīng)難覓原貌,但現(xiàn)在大佛所在的洞窟是晚唐開鑿無疑。

 

西藏歸屬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

 

公元1247年在涼州城外幻化寺,也就是今天武威的白塔寺,進行了一次吐蕃歸順蒙古的重要會談,稱為涼州會談或涼州會盟。會談的雙方是蒙古的闊端和吐蕃的薩班。闊端是蒙古西路軍的首領,成吉思汗的孫子。他的封地在涼州(今天的武威)一帶。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簡稱薩班,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公元1244年薩班帶著他的兩個侄子(其中一個就是八思巴,為元代的國師),從西藏出發(fā)歷經(jīng)兩年到達涼州,才有了載入中國史冊的涼州會盟。自此,吐蕃正式歸順蒙古,直至蒙古人消滅南宋王朝建立了元朝,西藏則順理成章地歸入到了中國版圖。

    一條筆直的大路通往白塔寺的大門,一尊闊端和薩班昂首馬上的雕像矗立在道路的起點。雕像下面寫著“涼州會盟”幾個大字。進入大門,金色的薩班雕像站在高高的臺基之上,后面是一排排白塔。當年涼州會談結束后,薩班并沒有返回西藏,他留在了幻化寺(白塔寺)講經(jīng)說法,弘揚藏傳佛教,七十歲時在這里圓寂。闊端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動,并修建了一座高約42.7米的藏式喇嘛靈骨塔。如今只有塔基保留了下來。盡管新建的白塔和雕像沒有什么觀賞價值,但能站在西藏歸屬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我們不枉此行。

 

從漢代開始武威在河西走廊就是一座著名城市,人口眾多,經(jīng)濟繁榮,漢文化昌盛。西夏國曾經(jīng)選擇這里作為陪都,就是想借助這里厚重的漢文化底蘊,以利于他們更好地統(tǒng)治河西走廊地區(qū)。著名的武威文廟、鳩摩羅什寺和雷臺公園都在武威市區(qū),市區(qū)不大,選擇徒步即可前往。

 

躋身三大孔廟的武威文廟

 

武威文廟始建于明代,院內的古建筑保存完好,作為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回鶻文的高昌王世勛碑、漢唐時期的墓志石刻、北涼時期的石造像塔、唐代天梯山石窟的無頭立佛等都值得一看。此外,文昌宮的桂籍殿屋檐內的牌匾也很有特點,重重疊疊卻互不遮擋,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大大小小幾十塊牌匾掛滿了屋檐,值得慢慢欣賞。

 

一塊碑救活了西夏文字

 

走出文廟大門不遠就是西夏博物館,其中館內最著名的就是一塊漢文和西夏文對照的石碑,原來置于武威大云寺內。是迄今所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西夏文和漢文對照字數(shù)最多的西夏碑刻。當年西夏王朝被蒙古大軍消滅后,典籍文書被付之一炬,文物古跡損毀殆盡。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后也沒有為西夏修纂一部正史,致使西夏歷史和文明隨著王朝一起被消亡。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武威著名學者張澍在武威大云寺發(fā)現(xiàn)了這塊西夏石碑,復活了西夏文這個被遺忘的語言文字。世人開始對西夏文明重新認識,武威也由此成為西夏學這門國際性顯學的發(fā)源地。顯學,是指一時在社會上處于熱點的、顯赫一時的學科、學說,學派。

    出了博物館步行二十多分鐘,我們特意來到大云寺看看西夏碑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大云寺的建筑大部分都毀于1927年的武威大地震?,F(xiàn)在的建筑只有一座鐘樓保持了原來風貌,其他建筑都經(jīng)過了重新修建。寺院中沒有任何文物,也沒有看到發(fā)現(xiàn)西夏碑的標識,整個寺院顯得破敗不堪。但是不管怎樣,武威大云寺終將會因為西夏碑被后人銘記。

 

中國最偉大的譯經(jīng)家

 

從大云寺出發(fā)再步行半個小時,我們來到了鳩摩羅什寺。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龜茲國(今天的新疆庫車),他從小天資聰慧,七歲出家,十二歲就可以開壇說法。公元384年,前秦大將呂光從西域將鳩摩羅什帶到?jīng)鲋荩ń裎渫⑺艚耸吣?。正是在河西走廊的這十七年,使鳩摩羅什對中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漢語讀寫能力突飛猛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譯經(jīng)大師正在河西走廊遼闊的土地上悄然成長。鳩摩羅什與玄奘、不空、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jīng)家,位列四大譯經(jīng)家之首。

公元401年,后秦國君姚興為了將高僧鳩摩羅什據(jù)為己有,派遣十萬大軍討伐涼州。終于將鳩摩羅什迎到長安,特地為他開辟了譯經(jīng)場,并選派八百名僧人來配合他的工作。長安譯經(jīng)場,由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組織的大規(guī)模譯經(jīng)場。鳩摩羅什的譯經(jīng)幾乎觸及佛教浩繁經(jīng)文的各個方面。他的譯著,大部分成為中國佛教各宗派立宗的經(jīng)典依據(j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句就出自鳩摩羅什翻譯的《心經(jīng)》。這位西來的高僧通過對語言的卓越理解.將印度佛經(jīng)化作優(yōu)美的漢語經(jīng)典,一千六百多年來沒人去增減或改變一個字。雖然鳩摩羅什翻譯的是佛經(jīng)典籍,但他的語言影響卻超出了佛教的范圍。“煩惱、苦海、未來、心田、愛河……”這些最初由鳩摩羅什創(chuàng)造出來的漢語詞匯,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用語。

公元413年,七十歲的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臨終前,他說:“如果我所傳譯的經(jīng)典沒有錯誤,愿我的身體火化之后,舌頭不會焦爛。”果然,他的形骸灰飛煙滅,舌頭卻真的依然如生,后人將鳩摩羅什的舌舍利供奉在武威鳩摩羅什寺的一座石塔內,這就是羅什寺塔。

鳩摩羅什寺地處鬧市區(qū),寺院外的車水馬龍和寺院內的誦經(jīng)禮佛,僅憑一堵墻分為兩個世界。佇立在寺院當中的羅什寺塔是2013年重修的。由于該塔不開放,我們無法親眼目睹那個著名的鳩摩羅什舌舍利。我們只能繞塔三圈,以表達我們對大師的敬意。

 

中國的旅游標志

 

    雷臺公園距離市區(qū)相對遠點,公園內環(huán)境很好,中心處有一巨大的廣場,廣場上是整個武威的標志——銅奔馬(即馬踏飛燕)。一旁還有很多銅制的車馬陣,拍照起來很是壯觀。雷臺漢墓需要單獨買票,進入雷臺漢墓后,可以看到漢朝時墓葬的原樣,有墓室、墓道等。有一些文字牌說明,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墓葬和陪葬文物的信息。墓內出土的珍貴文物都已運至博物館,著名的馬踏飛燕銅像也已在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我們看到的只是兩個空空如也的墓室。

 

后記

 

有一句話叫做: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這個弱水正好就流經(jīng)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黑河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合黎山以北稱弱水,亦稱額濟納旗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源起佛經(jīng)中的一則故事,警醒人們“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我們的旅程既是一次跨越千里路途的旅程,也是一次穿越千年時空的旅程,河西走廊就像一本厚重的歷史教科書,盡管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頁,就如同三千弱水中的一瓢,卻讓我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玉門關

河倉城

漢長城

雅丹西海艦隊

雅丹天外來客

鎖陽城塔爾寺

七彩丹霞

黑水國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