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徽州的葬禮


投稿時間:2017年11月30日 投稿人:戴驊驊

   2017年11月18日夜,突然接到遠(yuǎn)在安徽績溪縣的叔叔(父親最小的弟弟)的電話,說是我二姑夫因病去世了。詢問我是否回家奔喪……

   撂下手機,半夢半醒中,仿佛瞬時回到了故鄉(xiāng),四個姑姑一個叔叔(當(dāng)時四姑和小叔叔尚未成家)中記憶最深刻的對我最好的就是二姑和二姑夫一家了,雖然二姑家一直最窮苦。兒時印象中當(dāng)時他家4口人住本村祠堂一間20平米小黑屋里。但我兒時吃的喝的玩的最美好的回憶似乎都寄存在那里了。十多年前大姑大姑父去世時,客居江北的我家這族人居然沒得到任何消息,已成憾事,這次再無任何推脫不去的借口了,更何況快40年沒見到二姑了,于情于理皆然。可一旦真真切切抱住二姑時還是她老人家先我而淚眼婆娑,臨行前老父親交待的話我競一句都沒說出來……

   農(nóng)歷雙日出殯、農(nóng)歷單日結(jié)婚,徽州的葬禮、婚禮與江北選日子的習(xí)俗正好相反。既然是傳承久遠(yuǎn),一切就按績溪縣山區(qū)的習(xí)慣,表弟江勝苗同兩個表妹妹及全村人按部就班、風(fēng)風(fēng)光光操辦了老人家的葬禮??兿h揚溪鎮(zhèn)朗山上的鄉(xiāng)親格外包容和理解,特許我這個"外來的"親戚攝影人全程記錄了一個徽州山民(古越民)葬俗的過程。

  二姑夫姓江,大名江觀志,祖居績溪,漢族,職業(yè): 山民。卒于公元2017年11月18日,享年74歲。一個普通又普通的平凡人。

 

 

11月21日,農(nóng)歷十月初四一大早,靈位先于棺柩出門。于家門口約百米停柩。讓亡者女兒、侄女等女性晚輩送“靈飯”跪拜。

 

棺柩上覆蓋紅毯并特地栓了只活公雞以示驅(qū)邪。

孫子輩未成家的男孩女孩孝服。若女孩已出嫁,腳上的藍(lán)布條則換白色,頭披亦然。

 

出殯儀仗隊打頭的是村中長者手持的火把,名曰:照路。排第二第三的分別是孝外孫提的燈籠和孝孫輩手持的引魂幡。鳴鑼開道共有兩組,壽材前還有一組。樂隊隨后

 
 

冥旗上書:水流東海不回頭,日落西山還見面。----樸素的人生生死觀。

頭戴孝巾的八個抬工,孝子始終護靈、扶靈左右慢慢前進(jìn)。遇有路祭者,要隨即下跪叩謝。

 
 

沿著臨時便道棺柩被送到早已修妥的墓地。當(dāng)?shù)亓?xí)俗,老人滿60歲即擇地修建好自己的長眠寶地。下置圓枕木滑行將棺柩推入墓道。墓地要求土質(zhì)干燥朝陽,走向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以防蟻防潮,使亡者入土為安。年輕的風(fēng)水先生依手機里的羅盤指揮棺柩朝向的微調(diào)。焚化紙錢、金元寶,再次逐一叩拜后送葬人即可自行散去。右側(cè)空置的墓道即為仍健在的二姑的未來長眠地。

葬畢,孝子賢孫一行人等便可脫去孝服孝帽著便裝,但仍須人手一只香攜靈位依序原路返回家中。意曰:該戶香火不斷并讓亡靈知曉返陽間的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