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山江畔的小村落里,還藏著1300年前格薩爾王的兵器


投稿時間:2018年01月13日 投稿人:非遺世家

“想當(dāng)年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金沙江第一彎

豪邁的江水自青海玉樹一路南下,

突破了雀兒山等多座高山的阻隔,

奔騰的江水咆哮不停,

劈出出一條條深壑峽谷,

吼出一段雪山與峽谷之歌。

 

隔著金沙江與西藏隔江而望,

便是自古有“格薩爾王兵器庫”之稱的

甘孜州白玉縣河坡鄉(xiāng)。

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河坡鄉(xiāng)

河坡鄉(xiāng),這個在地圖上毫不起眼、

至今只通土路的小地方,

1300多年前的格薩爾王時代便開始鑄造兵器,

被譽為“格薩爾王的兵器庫”。

2008年,“藏族金屬鍛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其中便包括以河坡為代表的“藏刀鍛制技藝”。

藏刀鍛制技藝傳承人——齊麥

格薩爾王是藏族的傳奇領(lǐng)袖,

是藏族人引以為豪的蓋世英雄。

相傳,格薩爾王在戰(zhàn)爭中曾俘獲霍爾部落的著名鐵匠曲打,

為補給戰(zhàn)事需要,

格薩爾王命曲打帶領(lǐng)當(dāng)時的制刀匠人在甘孜白玉地區(qū)建造兵器庫。

藏族工匠們采用新式土煉法打制出的兵器,

削鐵如泥、一招斃命,

幫助格薩爾王贏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齊麥正在進行藏族金屬鍛造

當(dāng)戰(zhàn)火遠去,狼煙消散,

曲打帶領(lǐng)的兵器工匠們便在白玉縣生息繁衍。

1300年來,格薩爾王的傳說在這里一直傳唱。

作為王的匠人,他們也一直傳承祖業(yè),

即便冷兵器時代早已結(jié)束,

這里的人們依然執(zhí)拗地以此為業(yè)。

齊麥和父親稱珠

如今金沙江依然奔騰東流,

河坡鄉(xiāng)在湍急的江水的映襯下,

顯得格外寧靜幽僻。

而在這里現(xiàn)有的500多戶人家中,

有324戶依然從事手藏刀的工藝生產(chǎn)和加工。

手工打造藏刀

今年剛滿20歲的齊麥降稱,

從小就跟著父親鍛造藏刀。

他的父親稱珠,是“藏族 金屬鍛造技藝”的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人

齊麥和父親稱珠在家庭小作坊

齊麥家的手藝傳承自祖輩,

家中十幾代男人都一輩子打鐵造刀。

家里用的不同形狀的榔頭、鏨子、剪刀、釘子等等,有將近300種。

其中不少都是齊麥的爺爺甚至更遠的祖先留下來的“傳家寶”。

齊麥家的藏刀

藏刀鍛造需要經(jīng)過選材、下料、加熱鍛打、固定刻花、拋光、組裝、再打磨等流程,

生產(chǎn)一把質(zhì)量較高的7寸藏刀,

包括刀身、刀把、刀鞘的制作在內(nèi),

要用到鐵、銀、銅、牛骨、牛角、木材等10多種原料,

經(jīng)過近百道工序。

刀身

打開一把剛制作完成的刀身,

寒光凜凜、攝人心魄。

刀柄的材質(zhì)有銅也有銀,

刀鞘和刀柄的花紋都是由制刀匠純手工一下一下打制而成,

他們憑借自己的想象,

敲打出極富民族特色的紋樣。

齊麥家的藏刀

這種繁復(fù)的加工工藝使得藏刀的生產(chǎn)耗日持久,

也不可能批量生產(chǎn)。

同時由于漢族地區(qū)刀具管制,限制了藏刀的流通,

使得藏刀生產(chǎn)日漸萎縮。

藏刀細節(jié)圖

一代代口傳心授的土法鍛造,

以黃銅為原料,歷經(jīng)千錘百煉,

拋光打磨,充滿男性的力量。

置于手中,似乎能感受到冷兵器時代的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