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復得苴卻硯: 最古老的“新硯種”


投稿時間:2018年03月19日 投稿人:背包客的筆記

硯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房用具,始于漢代,它是文房四寶之一。古代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紙、硯四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中排在最后,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于它質(zhì)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的稱號始于唐代,它們分別是端硯、歙硯、洮硯與紅絲硯。后來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而我現(xiàn)在要說的是一種集四大名硯優(yōu)點于一身,最古老的”新硯種“——苴卻硯。

苴卻硯的由來

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于硯界。傳統(tǒng)苴卻硯于民國初期失傳,我們現(xiàn)今所熟悉的苴卻硯實際上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被譽為"新品苴卻硯之父"的羅敬如先生找尋石源并帶領弟子重新開發(fā)的新品苴卻硯,由于其色彩豐富,又被稱為中國彩硯,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它的石材產(chǎn)于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qū)平地鎮(zhèn)、大龍?zhí)多l(xiāng)境內(nèi))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所以稱之為苴卻硯。

 

 

苴卻硯是攀枝花的一張名片,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就位于攀枝花仁和區(qū)仁和鎮(zhèn)的路歇橋,它是大河流域的文化地標。博物館以苴卻硯臺外觀為設計原型,包括了多功能展廳、綜合展廳、精品陳列廳、名家展示廳、藝品鑒賞廳以及苴卻硯石展廳6個展廳,收藏了1600多件苴卻石作品。

 

苴卻硯的歷史傳承

苴卻硯有著千年的古老歷史,早在漢魏時期硯石產(chǎn)地歸徽州的蜻蛉(今大姚)所轄,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瀘水的地方,就是現(xiàn)在硯石礦山附近的古拉窄渡口,并在這一帶安營扎寨。兵將就地取石磨兵器時發(fā)現(xiàn)石質(zhì)細潤,并制作硯品供軍前使用,諸葛亮在此喜得七星硯。

 

公元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擊敗并征服了吐蕃和地方土司勢力并設置了云南安撫司,以加強對南疆的統(tǒng)治,使得當時南昭云南王服從唐朝,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效仿唐朝,極大的促進了南疆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也帶動了筆墨紙硯需求的增加,于是就地取材用苴卻石制成硯以供其需,苴卻硯得到第一次小規(guī)模開發(fā)。

 

到了宋朝初為了更進一步加強對南疆的統(tǒng)治,弱化南昭云南王的勢力,又將洮州等劃歸瀘州管轄,成為瀘州十八個州之一。并加強了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使得苴卻硯走出當?shù)刈援a(chǎn)自用的狀況,經(jīng)由瀘州進貢朝廷,至此苴卻硯正式稱為"瀘石硯"或"瀘州硯",并成為當時人們所喜愛的名硯之一。

 

 

清代這一地區(qū)又漸盛,有制硯作坊數(shù)十家,公元1909年春,清政府取三方當?shù)厥a(chǎn)的硯赴巴拿馬國際展會展出,被選為文房佳品名震中外。硯因產(chǎn)地而得名,從此苴卻硯名聲便傳播開來。后由于多年戰(zhàn)亂及交通不便等諸多因素,使苴卻硯開發(fā)幾經(jīng)中斷,流傳極少。

 

1913云南省府準備開發(fā)苴卻硯、命制硯師傅寸秉信前往昆明傳授技藝,但是寸師傅還沒來得及出發(fā)就病故了,苴卻硯從此便失傳。

 

1952年石雕藝術家羅敬如先生從民間攤檔上搜集到失傳的苴卻硯。羅先生又查閱了文史資料,走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終于在1985年找到了苴卻石的礦點。在當?shù)卣С窒?,先后精雕細琢,制作了一批苴卻新品種。

 

 

從1987年起,全國眾多制硯專門人才,在繼承傳統(tǒng)制硯工藝的基礎上,廣泛吸取鐘鼎玉石及其它門類的營養(yǎng),逐漸形成了渾實、厚重、濃郁、瑰麗的藝術風格,尤其在因石立形、因材施藝、俏色利用方面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苴卻硯的藝術特點

苴卻硯的石質(zhì)細密膩滑、瑩潔滋潤、撫之如嬰兒肌膚,扣之聲音清越鏗然,視之文理清秀。硯石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碧眼、青花、金星火捺、眉子、金線、銀線、綠膘、黃膘、玉帶膘、魚腦凍等數(shù)十種。用苴卻硯石制做的硯臺,有發(fā)墨如油、存墨不腐、歷寒不凍、耐磨益毫、呵氣可以研磨等優(yōu)點。

 

苴卻硯集端、歙二硯優(yōu)點于一身,雕刻集淺浮、鏤空、圓雕、深雕、薄意、減地雕刻于一體,形成了多元化的風格。

 

 

 

石眼是硯石中珍貴的石品,只有端硯和苴卻硯所獨有,由帶核心的綠色極規(guī)則的橢圓形團塊分布在硯石中,順圓心水平單面剝開中心呈或紅或紫或帶金星的瞳眼,一般稱眼心,眼有心為活眼,無心為死眼、盲眼。眼心周圍或帶暈、或有數(shù)圓環(huán),型如 、貓眼、龍眼、象眼、鶴眼、鷹眼等,碧翠高潔光潤如玉,撒落在硯面上如月立當空,似群星璀璨。裝飾性極佳,給人豐富遐想。

 

 

苴卻石中的黃色金線、白色銀線和深色墨線別具一格,長、短、粗、細鑲嵌在紫墨、黃綠色的硯石中各具特色,特別是有些線竟排列得像書簽一般非常整齊極為珍貴,實屬罕見。

 

 

苴卻硯之最“千硯工程”

”千硯工程“是由攀枝花太陽鳥文化傳播公司歷時三年創(chuàng)作出品。共計一千方精品苴卻硯,分為百儒、百詩、碑帖、帝王、龍鳳、百花、百果、百獸、百景、百鳥等十個系列,每個系列一百方。

 

 

“千硯工程”可以說是中國千年硯雕史上工程最浩大、作品件數(shù)最多的項目,開創(chuàng)了中國千年硯文化前所未有的壯舉。2013年6月15日,千硯工程,代表攀枝花重點文化產(chǎn)業(yè)項目參加第四屆成都國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節(jié),獲得《最佳展覽獎》的殊榮。相繼參加第八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博覽會,第十四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等,引發(fā)了強烈的反響和關注。2014年,“千硯工程"被列入文化部藏羌彝文化產(chǎn)業(yè)走廊重點項目。?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傳承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無論什么時候這種世代相傳的美德都要繼續(xù)流傳下去,也正是這些筆墨傳情,薪火相傳的民族傳統(tǒng),才讓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遺產(chǎn)得以保存下來,流芳百世,待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