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自在 ----淺說成都寬窄巷子


投稿時間:2018年09月28日 投稿人:木芙蓉花下

寬窄自在       

 ----淺說成都寬窄巷子

 

       文  木芙蓉花下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我從2008年春天,第一次入川,就被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zhì)吸引,在獅子山麓李吉人故居對面的小區(qū),一待六年不肯挪窩,寫詩淘書,沉浸在成都安逸巴適的生活節(jié)奏和氛圍中。

成都是一個具有深厚自然和文化底蘊的城市,千百年來天府之國的遺風流韻,已經(jīng)凝聚成城市性格,滲透進人們的精神氣質(zhì)里。

說起成都的生活節(jié)奏,人們都心照不宣,會心一笑。即使在512大地震期間,街上的人們也不驚不咋,照樣茶館冷淡杯,悠哉閑哉。

這種處變不驚的心態(tài),曾經(jīng)深深地令我好奇,也是成都友人們喜歡談論的一個話題。

成都的風物民俗物產(chǎn)名勝、佳人才子風流韻事,數(shù)不勝數(shù)。說起成都,人們都會想到武侯祠,昭覺寺,杜甫草堂,望江樓碧雞坊,文殊院,羅馬廣場和宋仙橋,蜀錦蜀繡,川劇川派川軍。。。

不過,寬窄巷子,寬閑窄慢的風韻,可以說是成都的城市名片,號稱“最成都”。

 

 

1,蓉城和龜城

 

據(jù)《太平環(huán)宇記》記載,成都城名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jīng)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漢代,成都的織錦業(yè)發(fā)達,成為朝廷重要貢賦來源,朝廷遂設置錦官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錦官城”,后世因此把錦官城作為成都的別稱,簡稱“錦城”。五代時,后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遍植芙蓉樹,花開時節(jié),成都“四十里為錦秀”,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

《楚辭•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白居易有詩《木芙蓉下招客飲》

晚涼思飲兩三杯,招得江頭酒客來。

莫怕秋無伴醉物,水蓮花盡木蓮開。

據(jù)《格物叢談》記載:出于水者謂之水芙蓉,荷花是也;出于陸者,謂之木芙蓉。

《紅樓夢》里晴雯是木芙蓉,死后執(zhí)掌芙蓉花神,黛玉是水芙蓉,即為荷花。《紅樓夢》中,“晴為黛影”,晴雯乃是林黛玉的影子,所以,在寶玉做《芙蓉女兒誄》祭奠晴雯時,不明確的說是木芙蓉,其實是在混淆木芙蓉與水芙蓉的區(qū)別,預示了林將來的不幸結局。

蜀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好賞百花,尤愛芙蓉,常在家中做芙蓉花冠戴之。孟昶為博其歡心,在城墻和宮苑內(nèi)外廣植芙蓉花,每年秋季,芙蓉花凌霜盛開,爭奇斗艷。賞花時節(jié)萬人空巷,花也在這節(jié)日里熱鬧陶醉,清晨粉白,中午桃紅,傍晚嫣紅,一日三變色,像美女的一生,于是有了醉芙蓉之稱??墒?,孟昶及寵妃花蕊夫人這對末代鴛鴦,挾彈騎射游宴尋詩之時,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并命忠武節(jié)度使王全斌率軍6萬向蜀地進攻,14萬守成都的蜀兵一潰千里,僅僅抵抗66天,孟昶自縛出城請降。

五代十國后期,有兩個國家最為繁華富庶,其一是南唐,其二是后蜀。無奈后蜀南唐先后滅亡,而兩國國君均攜帶著夫人及宮人入宋。南唐亡國君后是李煜和小周后,而后蜀則是孟昶和花蕊夫人。其中花蕊夫人,和小周后一樣,也是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參差以狀其容”。南唐李后主留下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抒發(fā)亡國之痛,而花蕊夫人入宋后,面對趙匡胤的紅顏禍水的責難,也寫了一首名詩《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四十里錦繡”的芙蓉花在孟昶和花蕊夫人離開成都后,日漸凋零,但仍有許多普通百姓深愛此花。乾隆五十四年,四川總督李世杰打算恢復廣植芙蓉之舊觀,并留下了《種芙蓉記》的石碑,此碑于公元1933年成都拆甕城時遺失。今天,蓉城除金牛大道、三環(huán)路等處,大規(guī)模種植芙蓉外,在市區(qū)街頭也隨處可見艷麗旖旎的芙蓉花。

 

四川成都有"錦城"、"蓉城"等美稱,殊不知還有一個有趣的名稱"龜城"。

《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秦國在古蜀國滅亡后的兩年,即公元前341年移秦民到成都。一般傳說,公元前311年,秦國大夫張儀筑成都城。

傳說張儀筑城,一開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屢筑屢垮,總是立不起來。這個時候忽有一只靈龜前來相助,繞行一周后死去。張儀心領神會,沿龜跡再筑城,果然城墻牢牢站穩(wěn)了。成都的城墻也像一只大烏龜趴在成都平原上。其實這個故事背后,有著現(xiàn)實的依據(jù),因為張儀筑城之初,試圖把成都的城墻筑得像秦國咸陽的城墻一樣方方正正。然而,成都平原不是關中平原,這里地表水位很高,土地潮濕,難以找到堅實的地基,有了多次失敗的教訓之后,聰明的張儀根據(jù)地形,把城筑修在地勢較高而又堅實的地方,但是這樣修出來的城墻非方非圓,曲形如一只烏龜。

無論是城墻的形狀,還是神龜相助的傳說。張儀第一次筑城并沒有包圍整個成都城區(qū),城墻只框住了東邊的一大半,西邊還有一片沒有被圈進來,于是便有第二次筑城。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兩座城,東邊的較大,稱為大城,西邊的較小,也就是小城了。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因此小城在習慣上被叫做“少城”。一個城市一大一小兩座城,這就是古人所說的 “重城”,這種形式在成都歷史上一直延續(xù)了2300多年。

 

從蓉城和龜城的別名,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成都的城市“密碼”:

成都的別稱蓉城,蘊藏著君王寵妃的風流韻事,蜀主孟昶其實與李后主宋徽宗一樣,按今天的話來說,不愛江山愛美人,夠文藝范兒。龜城不是北方如咸陽那種四方四正的城池,而是不規(guī)則的曲線狀,雖然龜城的城墻選址是由于成都平原的地質(zhì)獨特性所致,也隱隱預兆了這座城市對生活詩性美的另類追求。美不是整齊劃一,令行禁止,而是個性化的閑散時光,是一條充滿靈性的迷離曲線。龜城也蘊藏著閑慢時光和長壽的寓意。

 

2,寬窄巷子的前世今生

 

康熙年間,即公元1718年,準噶爾部竄擾西藏。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亂后,選留千余兵丁駐守成都,清軍當年修建了42條魚骨狀兵丁胡同,這個軍營即是滿城。著名作家李劼人曾說:“滿城像一條魚,長順街是魚的脊梁,兩旁的胡同是魚刺。”少城由北到南貫穿整個滿城的長順街,以及散布期間的幾十條披甲兵丁胡同,讓滿城的整體結構看起來像一條魚骨。

歷經(jīng)了風風雨雨的沖涮與朝代更迭,清軍當年修建的42條兵丁胡同如今只剩下寬、窄、井這三條巷子。其中的興仁胡同即今天的寬巷子,太平胡同為窄巷子。胡同內(nèi),一律的青磚瓦,四合院,高門樓,花墻裙,南北建筑文化在此交融。據(jù)清末《成都通鑒》記載:“少城內(nèi)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氣清潔,街道通曠,鳩聲樹影,令人神暢!”八旗子弟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尊處優(yōu),享受皇上撥付的糧餉,從而滋生出少城內(nèi)特有的市井閑情。如今走進寬巷子,青灰的墻壁上的拴馬石還在講述著這里曾經(jīng)的風情。

隨著清帝國衰落,滿城內(nèi)的八旗子弟開始變賣家產(chǎn),滿漢開始雜居。

民國1913年,拆除少城城牆并將胡同改稱為街巷,漢人大量混居其間,民國的一些新貴在里面建公館、辟另宅,少城逐漸改換了門庭。

 

興仁胡同就是寬巷子,如今的寬巷子是老成都閑生活的再現(xiàn),在這條巷子中游覽,能走進老成都生活體驗館,聽老成都人擺龍門陣,看成都女孩繡蜀錦,晚上看皮影、看木偶戲、即興寫書法,在四合院中品蓋碗茶,吃正宗的川菜,寬巷子代表了成都最市井的民間文化;原住民、龍?zhí)每蜅?、精美的門頭、梧桐樹、街檐下的老茶館……呈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對于一個城市的記憶。

穿過南北向的通道,就到了窄巷子。窄巷子又叫太平胡同。清兵的進駐給了戰(zhàn)亂中的成都人希望,胡同的命名也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向往。如今的窄巷子的業(yè)態(tài)以西餐、咖啡、會所、主題文化商業(yè)等為主。窄巷子,是老成都的“慢生活”,改造后的窄巷子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院落文化代表了一種傳統(tǒng)的精英雅文化。宅中有園,園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這是中國式的院落夢想,也是窄巷子的生活夢想。井巷子緊鄰窄巷子南,清滿城時名為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稱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為井巷子。顧名思義這條巷子中因井得名。井巷子主要就是成都的新生活區(qū)域酒吧區(qū),這里是成都的夜晚最熱鬧的地方,華燈初上的成都風華,是笑靨如花的芙蓉女子。井巷子,是老成都的“新生活”。

寬窄巷子也是成都惟一遺留下來的清朝古街道。它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兼有北方滿蒙文化的內(nèi)涵,算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遺存,也成了北方胡同文化在成都以及在中國南方的“孤本”。

 

由于少城內(nèi)特有的市井閑情,寬窄巷子也是成都很有文緣的地方。民國時期,成都文化人便在此扎堆,這里曾住過精通9國語言、號稱萬能教授的張圣奘;著名學者、佛學家韓文畦;愛國畫家張采芹;也住過啟蒙思想家、學者吳虞;還有一代古琴大師藍橋生。著名作家巴金、李吉人、三毛,著名畫家張采芹,中醫(yī)名師周濟民等,他們也都曾在寬窄巷子停留或居住過。

現(xiàn)在寬窄巷子有現(xiàn)代女詩人翟永明開設的酒吧“白夜”,“莽漢”詩歌流派創(chuàng)立人之一李亞偉開設的“香積廚”,還有著名民謠歌手、作家大冰開設的酒吧“大冰的小屋”。

 

 

 

3,仁德安邦 寬窄自在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測中,傳說當時的工作人員在度量之后,便隨手將寬一點的巷子標注為“寬巷子”,窄一點的那條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條就是“井巷子”。成都流行一句老話:寬巷子不寬,窄巷子不窄,井巷子有井。長度均約400米,寬巷子寬度以6~7米居多,窄巷子寬度為4米。

成都這片經(jīng)歷過300年滄桑風雨保留下來的三條巷子,寬窄井從前的名字依次是興仁、太平、明德,不僅內(nèi)涵有著“寬閑窄慢”最成都的文化氛圍,同時蘊藏了傳統(tǒng)文化中仁德安邦的理念。

 

寬閑窄慢,仁進德出。穿行在寬窄巷子,迎面會見到不少關于寬窄的門楣:寬坐,寬居,寬云窄雨……在欣賞和懷舊的同時,也讓人生出許多寬窄人生的思緒和領悟。巷子有寬窄,人倫有善惡,事業(yè)有窮通,生命有長短,人生總有高低不平風風雨雨,我們都能如此悠閑地漫步嗎?

2008年5月份,寬窄巷子剛修繕開放的時候,我在寬窄巷子的一個古色古香的院落寬坐,喝過一杯蒙頂甘露,喝著喝著,感覺有點暈乎乎,那是我唯一的一次“醉茶”。人們說酒能醉人,其實,茶也醉人。我當時腦海里忽然冒出許多關于寬窄長短的一些念頭,包括這個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zhí)不下,將官司打到當?shù)乜h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巷子有寬窄,城池有南北,道路有曲直,院子有大小,人也有窮富高矮短長。人間百態(tài),參差不齊。出入寬窄巷子,在體驗閑與慢的生活節(jié)奏的同時,倘若能在心里走出寬窄短長,隨遇而安,不攀比少怨懟,我覺得才是真正領悟到了成都之美。

成都人,之所以從容生活處變不驚,除了天府之國的物華天寶庇佑滋潤,還內(nèi)蘊著深厚的文化哲學內(nèi)涵。正因為通達寬窄,才能走出寬窄。

成都驕子香煙有個品牌“寬窄自在”,似乎是從表面的悠閑風雅文化過渡到中華傳統(tǒng)人生哲學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