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山歌——黑龍江林區(qū)冬季采伐“倒套子”


投稿時間:2019年01月11日 投稿人:荒豆視界

倒套子

“倒套子”是黑龍江林區(qū)冬季采伐的代名詞,北大荒有了人跡便有之。據(jù)史料記載,最早的形態(tài)是在冬季大雪封山之后,一家一戶趕著牛馬將山里的大樹放倒后,用繩索拖回,為了燒火做飯抵御零下三四十度嚴寒的生存需要。隨著木材成為商品以及戰(zhàn)略物資之后,也就有了大群體的上山采伐。當時,人們住在“地窨子”里,頭戴狗皮帽子,腳穿絮了烏拉草的氈疙瘩,身穿羊皮大襖,手拿“板鋸”或“二人抬”放樹,在沒有路的山林間趕著牛馬“倒套子”。隨著生產(chǎn)方式的進步,開始使用油鋸放樹,用機動車運材,但是從山上將木材通過山林間運往山下的過程,一直延續(xù)著牛馬“倒套子”的方式。如今全國封山育林,禁止林區(qū)冬季采伐,這種代表著黑龍江森工文化和東北冬季勞動民俗的象征已經(jīng)絕跡,成為了《最后的山歌》。作者歷時五年,一直關注這一創(chuàng)作題材,拍攝了大量紀實作品,記錄下了這段歷史……

 

起樹造材

起樹造材:2014年1月18日拍攝于鶴崗林業(yè)局紅旗林場,因為山里有許多規(guī)矩,不能說“砍”、“伐”之類的字,所以叫“起”樹。

 

裝套子

裝套子: 2013221 拍攝于鶴崗林業(yè)局三道林場大陰溝采伐區(qū),“套子”是一種運輸方式,大多指一頭牛匹馬套著繩索牽引木材。山路好走的多拉幾根,叫“爬犁套”,不好走的只拉一根,叫“單抽”。

 

伐木工人的午餐

野外午餐: 2014118 拍攝于鶴崗林業(yè)局紅旗林場,因為采伐林號大多離住地較遠,為了節(jié)省時間多干活掙錢,工人們的午餐大多是自己帶的干糧和咸菜,攏一堆篝火熱飯,用“天當被,地當床,風餐露宿,圍著火堆啃干糧”比喻采伐工人苦中有樂的生活不為過。

 

集材運材

集材:2013年12月15日拍攝于鶴北林業(yè)局十八號林場,采伐工人用“倒套子”的方式將木材運到山腳下,用機動車運往“楞場”,用大型機車將木材運往山下的儲木場。

 

采伐工人的家

地窨子: 20141213 拍攝于鶴崗林業(yè)局三道林場大陰溝采伐區(qū),“地窨子”是一種半地下的房舍,就地取材易于搭建,最大限度防止野獸侵襲,而且保溫性能好。

 

做晚飯

做飯:2014年12月13日拍攝于鶴崗林業(yè)局三道林場大陰溝采伐區(qū),過去是不允許婦女進山參與采伐的,有“女人進山不吉利”的講究。隨著采伐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地窨子”里就有了廚娘的身影,也多了笑聲,豬肉蘿卜土豆白菜一鍋燉,饅頭比碗大。

 

修理工具

修理工具: 20141213 日拍攝于鶴崗林業(yè)局三道林場大陰溝采伐區(qū),養(yǎng)牛養(yǎng)馬倒套子、修理油鋸、制作鋼絲套捕獵野兔山雞甚至野豬,采伐工人里藏龍臥虎,有許多能人。

 

業(yè)余生活

業(yè)余生活: 2015117 日拍攝于鶴崗林業(yè)局桶子溝林場,采伐工人閑暇之余侃大山講故事、聽收音機的居多,愛看書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