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竹影


投稿時間:2019年02月08日 投稿人:情深不言

        烈日午后,若是沿著西湖景區(qū)的梅靈南路步行,一路上雖有遮蔽之蔭,仍恐被似火驕陽所灼傷,杭州的夏日自然不算得涼爽,因而有一處避暑佳地不得不提及,那便是云溪竹徑。一路行來,及目遠處初現(xiàn)“三聚亭”,此地便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云棲竹徑”了。云棲竹徑起初名為“云棲梵徑”,它地處西湖五云山南麓的云棲塢,因北宋乾德五年即公元967年吳越王在此處興建云棲寺而得名,早在清雍正年間,云棲竹徑就被列入“西湖十八景”,相傳山中常有五色祥云棲息,故而也引得帝王御跡連連。

        離開三聚亭,循著青石板鋪陳的幽窄小徑,路旁兩只歡脫的石麒麟早已在此恭候,含笑迎客了,看它倆的姿態(tài)仿佛下一秒即將騰躍而起,飛入云端。竹徑入口處佇立著一座清代式樣的石制牌坊,門楣上綴以石刻祥云,兩旁篆體楹聯(lián)上書“萬竿綠竹參天景,幾曲山溪不墜泉”。穿過牌坊,習(xí)習(xí)涼風(fēng)送爽,一解方才的溽暑。向前不遠處有石碑,碑題乃我國老領(lǐng)導(dǎo)人陳云同志手書的“云棲竹徑”四字,綿長地述說著他與此處的不解之緣與喜愛之情。石徑兩旁萬竿高約數(shù)丈的翠竹,枝頭微垂替行人遮去了大半的烈日陽光,越向內(nèi)行,人越覺清涼,此時方才悟了那道牌坊的寓意,牌坊的前方是綠竹清凈之境,身后是夏日世俗塵囂,它佇立于此間仿佛是一道界碑,銘刻著出塵與入世的方向,前行一步是空是定是如來,后退一步便是柴是米是煙火。

        再往前走上一程,便來到了洗心亭。它始建于明代,經(jīng)后人改建于1978年,雖非古物,然十分清秀雅致。亭名洗心,以心為重,以洗為要。相傳古時有個叫許由的賢士隱居山中,一日友人造訪邀其出仕,許由聽后慌忙跑至泉邊洗耳濯足,許由以山中歲月為清,以世俗生活為濁,成了“洗心”二字的由來。清代詩人陳燦詩云“客到洗心亭子坐,頓教塵慮一時湔”,人世間,清濁兩重天,人生須臾不可放松的便是洗心。亭旁有一溪清泉潺潺,于此結(jié)潭,泉音叮咚,水色清澈,清爽透涼,于洗心亭畔掬一捧山泉以滌蕩身心,眼前只見翠竹森森夾道,耳邊只聞鳥鳴悠悠互答,此時此刻體悟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哉。泉水近處,生長著一棵千年楓香古樹,高達40米,需三人合抱,它的樹冠遮天蔽日,樹干苔痕蕭疏,樹葉郁郁蔥蔥,及至霜降時節(jié),千年楓香便借取日光,幻化出如彩霞般的紅葉,熱鬧而炫目。偶見游人抱樹合影,這一抱仿佛擁入千年的時光在懷中,悄悄地問一聲兒:楓香啊,亙長的往昔歲月中你可曾見我經(jīng)過,那時的我又是什么模樣?

         一路向北而行至回龍亭,亭內(nèi)的匾額乃乾隆帝御筆“修篁深處”,回龍亭不遠處是雙碑亭,相傳舊時亭內(nèi)立有康熙、乾隆御碑各一,因而得名。行至雙碑亭后,你會發(fā)現(xiàn)綠竹漸漸稀少而代之以古樹群,雙碑亭北,綠蔭掩映之處就是云棲最具特色的遇雨亭。當(dāng)年康熙帝游覽至此恰逢大雨,便索性至亭中欣賞雨中美景,故而得名。亭內(nèi)立有康熙御碑,詩題:錢江風(fēng)雨促前旌,竹樹繽紛細(xì)草萌。夾岸黎元瞻拜切,頻施膏澤愜民情。你看,皇帝未曾因雨而擾了半分興致,轉(zhuǎn)而欣然作詩,這也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啊。另亭柱有聯(lián)曰:“山深獨辟清涼界,竹翠常飛妙鬘云。”清涼界三字不僅道明了云棲的景觀特色,又頗具佛教色彩,清涼界在佛教中意為清凈無煩惱之境,可謂一語雙關(guān)。遇雨亭是一座蘊含著很多哲思的建筑,而你我等世俗之人若有幸能在夏日降雨之際,撐著綢傘步入竹林深處,集一壺自竹葉尖滾落的水珠,至亭中煮雨烹竹香,傾瀉入杯,大雨客來茶當(dāng)酒,笑問能飲一杯否?豈不妙哉。待到風(fēng)雨停駐,彩虹驟至,大步流星地向東去往數(shù)百米開外的兜云亭擷取片段彩云,在一呼一吸間,與君共賞這世間無常,又該當(dāng)是怎樣的快哉。

        云棲多竹、多亭,一路行來,走走停停,就好似人生,奮發(fā)前行有時,阻滯困頓有時,動靜相宜、成敗相倚方為世間倫常。細(xì)細(xì)琢磨,一路游覽云棲竹徑的過程實為參悟,這不僅體現(xiàn)在景點的空間布局上,還因著此處與佛教之間存在著的因緣際會。云棲寺是為其一,寺廟始建于北宋,明代弘治年間因山洪漂沒,后至明代隆慶年間,凈土宗蓮池大師主持重修,于此講禪凈合一之義,引得明賢大儒紛紛前來就教,寺院終得復(fù)興,規(guī)模也逐年提升,儼然成為一方修行悟道的大叢林。蓮池大師一生在云棲結(jié)廬講經(jīng),教化遠近,弘揚凈土法門,引無數(shù)佛子同歸凈土。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大師念佛而逝,葬于云棲。蓮池大師因弘揚凈土宗頗具貢獻,被后世尊為凈土宗第八代祖師。清代康乾時期,云棲寺空前鼎盛,康熙帝、乾隆帝多次前來禮佛并御題匾額,留有不少詩篇。此后云棲寺日漸衰落,至民國年間,因年久失修,終歸于塵土。寺院原址今辟為杭州市工人休養(yǎng)所,寺前的沖云樓和舒篁閣也陸續(xù)辟為茶室,所謂有盛必有衰,一切皆為輪回,不必嗟嘆矣。

        由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所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為其二,如今留存于舒篁閣和沖云樓之間的墻壁上。佛經(jīng)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念誦起來朗朗上口,透著渾然天成的美感,感念大師鳩摩羅什的精妙譯作,將“凡所有相,皆為虛妄”這一佛理形象地呈現(xiàn)給你我紅塵中人。

        游覽云棲,你可以是背著畫板來寫生的畫家,可以是搖著蒲扇躲避溽暑的老人,可以是只為夏日夜間螢火蟲而來的頑童,也可以是端著相機捕捉光影魔法的攝影師,你還可以什么都不是,只是你自己,帶著一顆純粹的心,只為體悟這當(dāng)下的一花一樹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