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吊腳樓


投稿時間:2019年11月05日 投稿人:夏恩恩兒

群山疊翠,云霧騰飛。吊腳樓是土家文化中的一個富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承載著土家族的文化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如今,原始的土家吊腳樓數(shù)量正在逐年減少。

相比傳統(tǒng)的土家兩層吊腳樓,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紅魚村,有許多三層吊腳樓,三層的吊腳樓建造工藝更為復雜,功能更多,外觀更具有觀賞性,十分少見。

紅魚村三組村民劉大雙,今年已經85歲,十八歲學會做木匠修吊腳樓,紅魚村大部分吊腳樓都有他的心血,他介紹,現(xiàn)在村里會修吊腳樓的木匠還有一人,今年也已經84歲高齡了。

土家吊腳樓具有通風防潮,避暑御寒的好處,兩層的吊腳樓第一層通常被用作養(yǎng)殖牲畜、第二層住人,而三層的吊腳樓兼具前面兩種功能的同時,第三層還可以用作儲物,方便了土家人的生產生活。

隨著村民們外出務工,恩施州的許多吊腳樓年久失修,長期無人經管,很多墻上已經布滿灰層和蛛絲。

吊腳樓建造工藝復雜,成本較高,2011年,“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F(xiàn)在已經越來越少人會這門技藝,吊腳樓建造工藝正瀕臨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