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晶宮里剖見 “南海Ⅰ號”沉船的秘密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20年第08期 作者: 奚牧涼 

標簽: 文化遺產   

2007年12月28日,當載有“南海Ⅰ號”的5600噸鋼沉箱,通過氣囊拉移,安全進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主體展廳——“水晶宮”的那一刻,所有為這艘古沉船而懸著的心,終于得到了暫時的平復。接下來,“南海Ⅰ號”要在此開啟它的“第二次生命”:作為宋帝國乃至古代中國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交通、商貿的重要實物見證,一分一寸地接受室內考古的發(fā)掘。

在清除掉“南海Ⅰ號”沉船上部的淤泥和部分凝結物之后,船體表面輪廓就基本暴露出來。如圖所示,此船船型扁肥,艏艉兩端受損殘缺,舵桿、桅桿、舵樓等斷裂散落。從船體結構判斷,它屬于宋代的“福船”,即一種上寬下窄、首尖尾寬兩頭翹的尖底海船。
福船擁有先進的“水密隔艙”,厚實的隔艙板將船艙層層隔斷,分成一個個互不透水的艙區(qū)。在“南海Ⅰ號”上,考古人員就發(fā)現了13道橫向隔艙,其中第六艙有保存較好的桅座以及厚重的桅面梁。

探尋起點與終點

2013年起,“水晶宮”變身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現代化考古實驗室:機械運載天車,穩(wěn)定可控的平行光源矩陣,車間工程管理運作系統(tǒng),測繪、影像與三維模型數據采集模式……聚集于此,開啟對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