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餑餑” 怪名不怪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22年第01期 作者: 韓韜 顏昊 

標簽: 發(fā)明與技術   文化符號   食錦談   

從耳熟能詳?shù)摹绑H打滾”“薩其馬”,到鮮少人知的“孫尼額芬白糕”“見風消”“勒特條”,京味點心里的“怪名”無處不在,且都是京點的經(jīng)典。一口酥、一味甜,嘗過方知怪名不怪。

北京西城的護國寺街上,有一間叫“富華齋”的鋪面,雖不怎么宏大,卻透著考究,很像是復刻了民國時期老北京照片上的景致:屋頂裝飾著曲尺欄桿,卷草描金的掛檐板上,掛著明晃晃的金字招牌,兩側(cè)對聯(lián)寫的是“御膳傳承滿漢餑餑,爐食茶食南北細點”。朱漆隔扇門配著老綠的窗欞,再一挑遮擋寒風的藍布棉門簾子,便讓人恍然穿越到另一個時代……

本地的、南來的,傳統(tǒng)的、時新的北京的京味糕點像個謎
不少老北京愛吃點心,這得益于過去幾百年京城的飲食習俗。每家每戶大多有個點心匣子,至于里面糕點的種類,則隨心置辦。圖中的棗花酥、抹茶酥、蛋黃蟹、老公餅等,都是時下老字號“北京稻香村”里的點心,不過,這要在老北京,只能算“南果”“南味”,那么土生土長的京味兒點心是什么樣呢?
攝影/黃小黃

在文史家王世襄老先生的集子《錦灰堆》里,就贊過這種裝修別致的鋪子。店門前掛著招幌——“大小八件”“百果花糕”“中秋月餅”“八寶南糖”,一望便知是點心鋪的幌子。上個世紀上半葉,在北京,這種樣式的點心鋪曾經(jīng)比比皆是,它們大多以某

責任編輯 / 劉睿  圖片編輯 / 朱浩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